英汉文学翻译策略的历时性研究—也论归化与异化
发布时间:2019-11-22 16:51
【摘要】: 文学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是近来译界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考察当前的讨论,该领域对英汉翻译策略的研究呈现出如下特征:1 论证的大部分结论为两种翻译策略是辨证统一的,但该结论比较笼统,缺乏微观上的指导意义。2 受西方译论的影响,过于偏向于异化译法,认为异化翻译是趋势所在,没有考虑到中英文学翻译的特殊性,是不科学的。3 缺乏从历时角度对翻译策略进行的研究。 苏姗·巴斯奈特与安德烈·勒弗维尔曾指出对文学翻译策略的讨论不能脱离社会、历史的大环境,否则是没有实际成效的。罗新璋先生也曾说过“任何一种翻译主张如果同本国的翻译实践脱节,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渊源的崭新译论,可以时髦一时,终难遍播久时。”因此本文从历时研究的角度出发,,首先详细回顾并对比了中西译界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历时研究发现中西译界采用翻译策略的传统是大相径庭的。尽管如此但它们在采用翻译策略时都从考察本族语与译入语之间的亲缘关系出发,并探究了一定社会环境和目的语读者对翻译文化功能的需求。 具体到英汉文学翻译中,本文主张翻译策略要针对语言结构和文化特征两个层次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在语言结构层次主要采用归化翻译,在文化特征层次则要采用异化翻译。 究其具体原因在于中、英文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语言结构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存在大量语言异化结构的译本行文晦涩难懂,有悖于汉语语法,仅能供少数知识分子阅读,这与文学翻译的宗旨是不相符的。因而笔者提倡我们继承译文语言归化的传统,用地道的目的语语言结构代替源语的语言结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译界曾一度流行异化翻译,但当时的异化翻译是 为了服务于白话文运动,给尚不成熟稳定的中国现代语言输入新的表达方 式。而现在现代汉语己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不再锵要语启‘结构上的异化翻译 来丰富汉语。目前很多过度异化的语言表达广泛的出现在翻译、报刊和媒体 中,大大破坏了中文的纯正性。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异化翻译的影响, 必须通过提倡归化翻译予以纠正。 在文化特征上本文赞同译界提倡的异化翻译,因为翻译的本质功能就是 传播文化。中国文化能够保持长久的活力原因就在于历史上各个时期异化翻 译为中华文化所注入的新鲜文化血液。在当前全球化的趋势和新兴传媒工具 的影响下,中国对外开放的局面日益扩大,中国读者对异族文化了解的程度 比以前提高了很多,对文化异化的读本的理解能力也大大增强,因此他们更 加接受文化异化的译本,排斥运用归化翻译掩盖、歪曲文化异质的翻译。 总之本文从历时研究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英汉文学翻译的特殊性,注重 吸收本国传统译论,在社会、历史的大环境下研究文学翻译策略,主张在语 言结构层面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在文化层面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046
本文编号:2564562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04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娟;从关联理论视角下研究广告翻译[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64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64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