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审美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20 02:36
【摘要】:当前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在侧重发掘"艺术的社会性"的同时,却相对忽略了对艺术这一审美本体的言说,导致未能对艺术创作与审美批评中存在的问题做出直接有力的回应。在具体的研究路径上,艺术人类学可以将对不同文化中审美认知体系的发掘与建构、尤其以对不同审美认知体系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作为重点,从而为深化艺术人类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视野,凸显出艺术人类学的学科特色与价值。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传东;李泽厚美学批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乔东义;李泽厚实践论美学的问题与反思[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王丽梅;中国店名的文化特征[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匡调元;我的治学心路[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6 许金;美育命题的现代性转换[J];滨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殷学明;从遮蔽到无蔽——海德格尔的居为何物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吴慧平;书法艺术的地域文化特征[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程世波;重复叙事的意义——以民间童话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胡培培;屈原的悲剧意识与楚文化的内在关联[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宋丹;俞书伟;;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宋丹;俞书伟;王俊涛;;设计无格,借景有因——浅谈产品中的透明性设计[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3 王伟;;从经典化到大众化——李泽厚“美的历程”[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武忠;理想家园[D];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

2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6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7 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大学;2003年

8 赵德光;现代化进程中云南石林阿诗玛文化的转型与重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郭海文;唐五代女性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成民;论新潮社对新文化建设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2 余意;论宋代文人雅词的审美品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侯深;蔡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华伟丽;试论明末清初传奇中的风情喜剧[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魏华;陈洪绶与伦勃朗艺术人格心理探析与比较[D];河南大学;2002年

6 郑菡;大俗之美——浅论聊斋俚曲的“俗而不俗”的特征[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7 王彩芸;促进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李雁华;诗化人生的现实栖地[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叶烨;论李渔的双重品格及其小说[D];湘潭大学;2002年

10 赵江南;论李渔的戏曲本位思想在剧本中的表现[D];湘潭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建民;田野工作与艺术人类学、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徐杰舜;杨莹雪;;人类学家郑元者教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邱春林;廖齐;;走向田野的艺术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纪实[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02期

4 ;我刊编辑应邀出席“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韦丹芳;;封面学者:方李莉教授[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邱春林;廖奇;;走向田野的艺术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纪实[J];民族艺术;2007年01期

7 徐杰舜,方李莉;从瓷器到窑洞的艺术——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二十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姚媛媛;图腾神话的艺术人类学内涵[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梁筱妹;方冰;;艺术人类学再思考[J];兰州学刊;2009年S1期

10 李修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人类学:2010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综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文钢;;在现代审美视域里谈词[A];2006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安丽哲;传统技艺面临机遇与挑战[N];中国文化报;2008年

2 熊晓辉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知识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人类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周芳;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N];中国民族报;2007年

4 记者 徐涟;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在京成立[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记者 张微;200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记者 翟群;中外学者对话传统技艺与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王珍 俞灵;民族传统技艺:新世纪的复苏和发展[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戴明朝;一个艺术人类学学者的美学亲证[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皇甫晓涛;当代文学人类学研究的前沿问题[N];文艺报;2006年

10 翟群;将传统技艺融会在生活中[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徐迎新;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学人比较美学观的人类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波;审美情境与美感[D];复旦大学;2005年

3 戴明朝;美的问题:人类学个案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4 林新华;崇高问题的跨文化美学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5 黄永健;艺术文化论—艺术在文化价值系统中的位置[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陈元贵;仪式与审美尺度问题[D];复旦大学;2006年

7 郑素华;审美教育行为特征的人类学探析[D];复旦大学;2008年

8 朱海燕;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9 张常勇;商周青铜艺术身份认同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祯;审美认知、审美体验与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曹养元;永恒主题里的文化投影[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董立娟;论数字化电影声音的真实质感与审美认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刘洋;论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D];吉林大学;2007年

5 郭芳;文艺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本土实践[D];兰州大学;2007年

6 李苗利;中西方绘画的审美认知差异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陈正府;反排“说”舞[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刘冬梅;大凉山彝族毕摩绘画考察[D];四川大学;2007年

9 闫敏敏;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刚;梁平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81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81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b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