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本质主义的本质——评陶东风先生的文学意识形态理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兴娟;谈谈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兴”[J];保山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2 陈全黎;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社会学及其对当代中国文论的影响[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李志宏;;“审美意识”加“形态”的理论实质——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的逻辑[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08期
4 董学文;李志宏;;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的审美意识形式——兼析所谓“文艺学的第一原理”[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高文强;;从生成语境看“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合理限度[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卢衍鹏;王冬梅;;文化研究与文艺学的身份重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李迪江;;消费时代的大众审美与高校文学理论教学[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万莲子;;女性主义不能失去价值目标!——论性别审美意识形态的几个主要特征[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9 冯宪光;;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10 李中华;;受众意识与雅俗文学的分野[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单小曦;;“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命题解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2 周波;;展望与探索——关于新世纪文艺理论走向问题的再思考[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王敬民;乔纳森·卡勒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李明德;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3 伊克巴尔·吐尔逊;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冯冠军;坚守与超越[D];新疆大学;2006年
5 李志宏;新时期中国文学意识形态问题研究史论[D];吉林大学;2007年
6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李茂叶;人文语言视域下的文学语言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季臻;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诗化批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恺;论作为现代艺术表现的反讽[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永生;叛逆与突围:论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叙事规范[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3 施银贵;《红楼梦》与《爱玛》叙事艺术之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4 金晓雯;范式的转换:转型期大众文学的文化学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阳;新时期《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6 蔡洞峰;语言乌托邦与人的自由[D];安徽大学;2005年
7 崔艺花;东西方象征诗论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5年
8 胡涛;20世纪90年代文学批评转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书敏;揭密维纳斯的腰带[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10 何杨;追求“史”的分量 写“史”意识的灌注[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伟;汉娜·阿伦特的“政治”概念剖析[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中杰;;评《文学理论教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7年01期
2 黄勇;当代哲学中的一股反本质主义潮流——海德格尔的实存主义存在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6期
3 F.G.弗杰斯;宇杰;曲跃厚;;罗蒂与新解释学[J];世界哲学;1989年06期
4 方朝晖;当代西方哲学中的个人本位概念及其演化趋势[J];求索;1991年02期
5 郝庄;;评《形而上学的迷雾》[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6 方朝晖;“人本主义”一词考源[J];哲学动态;1992年10期
7 贺松青;;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J];阴山学刊;1992年01期
8 尚志英;;家族相似与反本质主义[J];探索与争鸣;1992年01期
9 ;《探索与争鸣》1992年分类总目录[J];探索与争鸣;1992年06期
10 江风扬;解释学:现代西方各派哲学将要追踪的基础[J];云南社会科学;199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雨思;;论复杂系统同一性的复杂性——兼论后现代思潮颠覆同一性的双重意义[A];全国复杂性与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薛伟江;;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与唯物史观之方法论比较——兼论唯物史观的后现代特征[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于涛;徐长红;;体育概念研究中的哲学基础探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凡;庞丹;王健;;实用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哲学——实用主义与技术哲学国际会议述评[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陶东风 金元浦 萧钰;悄悄的起步:《文化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华东师大中文系 方克强;“双重意识”心态之谜[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郭军;好揭秘的罗兰·巴特[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特里·伊格尔顿/文 吕增奎/编译;社会主义:保护尚未诞生的未来[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毛崇杰;文化何为?[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林晖;理查德·罗蒂将访沪学术交流[N];文汇报;2004年
7 胡继华;艺术碎片世界之中的本体重构[N];文艺报;2004年
8 ;《千座高原》诠释“非中心”[N];中国房地产报;2005年
9 [英]格雷厄姆·默多克/著 章戈浩/译 四川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支宇;“后现代死了!”[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周凡;霸权接合的哲学批判[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明;在美学的转捩点上[D];复旦大学;2006年
3 宋国栋;艺术的放逐与审美的拯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俊;反本质主义与艺术本质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秋霞;本质主义及其祛魅历程[D];郑州大学;2003年
3 胡华南;通向科学理论真理性的道路——源自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4 储智勇;批判理性的意义及其限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唐玉斌;本质主义和必然性问题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娜;维特根斯坦反本质主义思想[D];兰州大学;2006年
7 王玉冰;个性闪烁在喧嚣的时代[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敏;试论萨义德的文化观[D];新疆大学;2006年
9 韩克永;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文学理论思想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郑睿奕;雕花逸事[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83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83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