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张爱玲的太阳意象

发布时间:2020-03-18 18:00
【摘要】: 在张爱玲的意象描写中,太阳意象一直没有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本文即试图剖析张爱玲文中的太阳意象。 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一是太阳的色彩,主要是借助分析太阳照射下的自然光色变化,阐释太阳意象在场景描写中的作用。二是太阳下的芸芸众生,分析太阳意象在描写人物外貌,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尤其是描摹人物心理时的丰富内涵和寓意。三是文本中的太阳,在前两部分具体分析的基础上,讨论张爱玲“文本中的太阳”这一主导意象。四是生命中的太阳,把对意象的解读引入对张爱玲生命意识的探讨,期望从中得到某些美学和文化哲学上的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爱玲的小说观[J];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05期

2 周溶泉;女人的小说和小说中的女人──张爱玲《传奇》论[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3 李卉;张爱玲及其40年代的小说世界[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4 宋家宏;张爱玲人生悲剧意识的形成(上)——从经验世界到小说世界[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5 丁益;误用的“期间”[J];咬文嚼字;1996年04期

6 魏绍昌;;《哀乐中年》非张爱玲所作辨[J];博览群书;1996年06期

7 吴浣;;读张爱玲[J];散文;1999年06期

8 张梅;制度的无力:张爱玲世界中的婚姻与社会[J];华文文学;2003年01期

9 黑白;;美丽和哀愁 寻觅张爱玲飘零的芳踪与倩影[J];海燕;2004年11期

10 陈子善;;张爱玲称赞的散文家[J];美文(上半月);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爱玲“谜”解[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2 李艳勤;;张爱玲的自译作品The Golden Cangue中的翻译策略探究[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叶婧;;水晶球下的独白——图文并茂析《流言》[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4 李掖平;;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5 霍克冬;;从安德森的《森林之死》到张爱玲的《花凋》[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6 刘杰;;拆解“倾城”的神话——张爱玲《倾城之恋》创作意图辨[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7 吴晓梅;;从张爱玲、苏青看四十年代都市女性生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8 李楠;;四十年代海派都市文学的走向——由两篇小说佚文说开去[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冯昊;;生存焦虑下的写作突围[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郑媛;;王安忆借《启蒙时代》远离张爱玲[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3)[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湃;沉香 恋物 绝调[N];光明日报;2005年

2 尚珂;忍看红颜老去[N];深圳商报;2004年

3 张丽红;张爱玲与电影[N];团结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包明廉;在严谨中力求完美[N];文汇报;2003年

5 童煜华;“张迷”眼中的张爱玲[N];中国邮政报;2006年

6 记者 平方;国内学者再指《小团圆》出版“严重侵权”[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樊培绪;“平视”张爱玲[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8 李湃(读者);袖珍戏剧:张爱玲定义自我人生[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9 中华读书网 杨沛奇;张爱玲:热潮中的出版[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周汝昌;张爱玲眼中的《红楼梦》[N];文汇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2 冯晓艳;跨越时空的文学唱和[D];山东大学;2007年

3 张黎;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回响及其与“现代性”之关系[D];复旦大学;2005年

4 张立新;现代知识分子作家在“群”中的自我体认与改写[D];苏州大学;2007年

5 李相银;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东;传奇叙事与中国现代小说[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羽;“东吴系女作家”研究(1938—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轶;现代都市与日常生活的再发现[D];上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玉蓉;论张爱玲的太阳意象[D];苏州大学;2002年

2 张梅;重返文学现场的一种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田霖;二十世纪末张爱玲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程[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何小红;神的失落 家的消解——张爱玲的“家庭情结”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余新明;解读张爱玲小说的三个关键词:历史·女性·荒凉[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志华;苍凉的手势[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7 史新华;沉沦与反叛——张爱玲对中国女性文学的贡献[D];吉林大学;2004年

8 陈理慧;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D];西北大学;2002年

9 程东霞;乱世才女张爱玲[D];安徽大学;2003年

10 魏爱娟;寻求认同的焦虑——张爱玲心理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588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88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4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