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人类学与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

发布时间:2020-03-20 02:43
【摘要】:人类学与文学同为人学,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文学本身就应该孕育着自发的人类学意识;而文学对人类学的有意识的应用则阔大了自身的境界,文学的价值就会上升到生命生存的哲学高度。 人类学是对原初本真的“人”的探讨,基于此,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对80 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影响和作用是“还原”:从文革的虚假的造神运动中解脱出来,还原人,进而还原现实、还原文化、还原文学本身。 20 世纪初一直到建国后的文革,频繁的战争与政治造成了文学的庸俗政治化和伦理道德化。文学的功利目的日益明显,虚假造作日盛,失去了朴素本真的人类学特质。这种风气直到文革后才得到纠正。人类学重新恢复了在文学中的位置,文学也才回到了人学轨道。由此,探讨人类学与80 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的变革就十分必要了。 本文主体分为三部分。 上篇历时考察:新时期文学中的人类学的思想轨迹 新时期以来,文学和人类学都经过了一个生长过程。文学中的人类学是从自发的人类学意识微弱跳动发展到明确的人类学理论对文学推波助澜。把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分为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以来两部分。八十年代文学经历了三度转向:首先是由对庸俗政治的急切控诉转向“人”的觉醒,进一步转向是从现实沉潜入民族历史文化的根源,第三次转向是从文人情感转向鲜活的生命特别是民间的生命。九十年代是丰富多元的。在后现代语境中,文学出现由文本回归内容的趋势,人类学也汇入了诸多思潮中。从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新生代中分析文学边缘化写作的人类学特征。另外,50 年代出生的一批实力派作家更自觉地趋向了广泛意义上的“民间”“大地”,展现了自觉的人类学的宏阔视角。 中篇主题类型:当代文学的人类学母题分析 从80 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总结出三个比较明显的人类学母题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锐 ,王尧;本土中国与当代汉语写作[J];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02期

2 何启治,柳建伟;五十年光荣与梦想──关于编辑、出版者与长篇小说创作关系的对话[J];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01期

3 郑万隆;;我的根[J];上海文学;1985年05期

4 张炜;;融入野地[J];上海文学;1993年01期

5 陈思和;;多元格局下的小说文体实验——以1997年几部小说创作为例[J];上海文学;1998年07期

6 李庆西;;寻根:回到事物本身[J];文学评论;1988年04期

7 戴锦华;奇遇与突围──九十年代女性写作[J];文学评论;1996年05期

8 魏伯·司各特 ,蓝仁哲;当代英美文艺批评的五种模式[J];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03期

9 叶舒宪;文学与人类学相遇——后现代文化研究与《马桥词典》的认知价值[J];文艺研究;1997年05期

10 彭兆荣;再寻“金枝”——文学人类学精神考古[J];文艺研究;1997年05期



本文编号:2591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91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b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