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汉魏六朝之拟作

发布时间:2020-03-24 13:00
【摘要】:本文以汉魏六朝之拟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概念、发生过程、类型演变、功能、性质以及对于汉魏六朝文学理论的影响。 全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简述本课题的研究状况、研究方法及研究价值。正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对拟作进行界定,并将其与代言、抄袭剽窃作了比较区分,认为仿拟是指以某一作家或作品为范本,追求与之求同存异的创作过程。第二章探讨拟作的发生,认为拟作的发生过程就是拟作者审美活动展开的过程;拟作的方向有纵向与横向之分,拟作者的态度有跟随性与改良性之分:熔铸了作家自我创作个性的改良性拟作日益增多的趋势,折射了汉魏六朝文学自觉的进程。第三章探讨拟作类型,将拟作分为字模句拟之作、拟意之作、拟体之作、泛拟四种类型,认为它们与原作对应关系渐行渐远。汉魏六朝之拟作渐渐由为拟作而拟作,趋向以拟作为创新。第四章分别从文体形成、个人成长和文风递变三个角度论述了拟作的功能。在文体的形成阶段,追随者的拟作,把某一个人的作品变成普遍遵守的规范,文体在转相规仿中定型。在文体的变异阶段,跨文体拟作,文体之间的交叉与互渗成为实现文体新变的重要途径。拟作不仅在创作经验的获得和创作风格的形成两个层面促进了作家个人的成长,而且与时代文风的递变也有深刻的内在联系。第五章分析了拟作的批评、传播特性,认为拟作并非单一的创作行为,实质上集创作、批评与传播三种性质于一身,它涉及到了作品的产生、影响的形成以及读者的接受等一系列问题,以三维共存的方式参与了文学史进程。第六章探讨拟作对与中古文学理论的影响,认为拟作推动了文体论、创作论和风格论的发展。结语部分对全文做了概括性的总结,为进一步的研究明确了方向。 本文在业师王钟陵先生提出的两条文学史原则——“史的研究就是理论的创造之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及“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理论的指导下,力图对汉魏六朝之拟作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论把握。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2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朱岩;《尚书》文体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牟华林;萧纲骈体论稿[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向荣;汉魏六朝诗歌学问化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佳;晋宋拟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郑维玲;先宋琴曲歌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崔洁;刘宋拟诗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胡祥华;汉魏六朝代言体诗探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983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5983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6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