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现代性视野中的张爱玲与赵树理

发布时间:2020-03-26 08:50
【摘要】: 张爱玲与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非常独特的作家。他们所处的政治环境和时代氛围完全不同,其作品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但纵观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可以看到他们的命运中却有很多的相同之处:他们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几乎同时走红的作家,都在一夜之间横空出世。他们的创作与周围的作家相比都显得是个“异数”。几十年里,他们俩都分别经历了一个起起落落、由被冷落、被批判到重新认识的过程。然而他们的命运又那么地不同。“文革”后,他们的作品虽都重新被肯定和评价,却分别有着不同的遭遇。张爱玲在80年代被人们重新认识后,便引发了一次“张爱玲热”,她在美国逝世后,更是激起了研究和阅读张爱玲的高潮。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可以看到“张爱玲热”的升温,可赵树理仿佛被人们遗落在那个属于他的40年代,不再被读者关注。 因此,我们把张爱玲和赵树理放在现代性这个大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回到历史变动的实际过程,回到文学发生变异和变革的具体环节,从他们同中有异和异中有同的命运中,结合他们自己的性格特征、家庭身世和政治氛围、时代背景等等,来透视影响和左右文学想象的深层社会原因,以及左右文学变革的动力所在,进而发掘除了作家本人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因素外,造成他们作品的文学观念和内在审美取向不同的文化源头,从而来解释和说明60年来他们的作品经历不同历史命运的内在原因。并通过分析这些差异性以及差异性产生的原因,来触摸中国百年文学发展的脉络,试图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给百年中国文学绘个文化地形图。 小说本是市民社会的产物,是不被统治者看重的“小”道,处在文化的边缘,是应小市民的消遣、娱乐产生的。但由于近代民族国家出现了危机,出于启蒙之需要,小说逐渐改变了本原的意义,成为启蒙之利器、救国之工具,承担起了神圣的使命。此后的几十年里,文学一直担负着民族国家叙事的重任,带上了浓厚的启蒙的功利色彩。对民族国家叙事的认同深深地烙在中国作家的观念中,僭越甚至逐渐掩盖了小说的市民话语,使得小说对于市民社会想象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小说逐渐重功利,轻审美;重群体,抑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说作为市民社会的娱乐消遣的本质就改变和消逝了。小说作为消遣娱乐,作为市民社会的一种消遣的文艺创作,由于不合时宜而被压抑了、潜伏了。 到了40年代,在解放区,中国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进行着如火如荼的革命和斗争。赵树理置身其中,高扬启蒙大旗,为民族国家的建立和人民的觉醒呐喊和呼告。阶级、革命、抗日成为其小说的主要内容。他用笔为我们描绘出了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平阳;;雷平阳乡村小说的现代性(编后记)[J];边疆文学;2011年07期

2 刘琼;;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现代性应“在场”[J];创作评谭;2011年04期

3 宋宇;;异文化:推动现代性向多元发展[J];绿叶;2011年07期

4 刘雄仕;;论沈从文的现代性文化反思[J];南昌高专学报;2011年03期

5 吴文瀚;;传承与保护同举,交流与融汇并行——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中原文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马雪梅;;沈从文的现代性[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高名潞;现代和前卫的标尺是什么?[J];艺术·生活;2005年05期

8 王小兵;;论严复翻译作品中的现代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9 吴佳宇;;浅论近代英美文学的现代性潮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王伟;;台湾电影的现代性书写[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邢颖;管巍;;全聚德商业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A];商业文化精品文库[C];2001年

4 詹艾斌;;新写实小说的现代性书写二题[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任映红;;自我形塑:古村落农民的现代性嬗变[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高连克;;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反思:论发展的现代性后果[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韩震;;全球化、现代消费和人的认同[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曾一果;;重建上海的“现代性”:一份杂志与它的“城市”[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10 张谦;;孔子孝道理论的现代性——孔子孝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与价值[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军玲;《小团圆》再掀“张爱玲热”[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陈尚伟;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N];天津日报;2009年

3 汪晖;关于“早期现代性”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范垂功;关注现代性的运行[N];文艺报;2011年

5 朱红文;现代性与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陈乐之;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重构中国式的另类现代性[N];文汇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陈菁霞;中国,一种新的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秦晓;现代性与中国社会转型[N];经济观察报;2009年

10 孟繁华;“多元现代性”及其冲突[N];文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韩冷;现代性内涵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马长山;现代性与私法文化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蒋炜;现代性的社会控制图式转换[D];吉林大学;2005年

5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雪松;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杜伟;体育课程制度的现代性审视[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杨学民;现代性与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俊凯;现代性视野中的张爱玲与赵树理[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3 于惠;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性意义[D];苏州大学;2006年

4 刘倩;民族主义:历史、现状与未来[D];厦门大学;2006年

5 金及云;现代性及鲁迅个体生存观念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戴伟平;诗歌翻译与现代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8 拜云洁;日本平面设计审美意味的民族性和现代性[D];河南大学;2005年

9 叶晓波;中国工笔画绘画语言的现代性探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10 黎明;出场与退场[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601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01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4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