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派”与东西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光松;现代性与中国哲学史学科[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凌晨光;;问题意识与语境关注[J];中国图书评论;2006年04期
3 周哲;张家江;;论鲍曼现代性理论和后现代伦理学之间的关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郭彩霞;;大众文化批判的现代性之维[J];理论研究;2008年03期
5 刘海洲;;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反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01期
6 柳颖;;解析现代性[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严明;炎冰;;伪自由、异化劳动与拜物教——马克思与“现代性”批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9期
8 杨石峰;;现代性视野下的沈从文创作研究述评[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9 刘海洲;;20世纪中国文学语境中的现代性话语[J];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10 郭亚明;;评《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2 李琴;;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郑慧如;;诗现实的当代性[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旷新年;;现代文学发生中的现代性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5 李宪瑜;;首都师范大学《文学评论》编辑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及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6 赵廷彦;;东北区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转型性成因[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娟;哈贝马斯与现代性理论[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2 董丽敏;妇女与中国的“现代性”[N];文汇报;2007年
3 李晓鸥;理论与作品阐释的有机融合[N];文艺报;2011年
4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 郭忠华;现代性、全球化与社会模式的重建[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胡传胜;现代性的多重视域[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王钦峰;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反思的误区[N];文艺报;2005年
7 烬色;拓展现代文学研究的新空间[N];光明日报;2008年
8 滔 滔;海纳百川: 孤独中的坚守与传承[N];海南日报;2005年
9 王泽龙邋张晋业;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7年
10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肖滨;化解现代性的风险[N];南方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丽霞;现代性的书写——合理性、艺术、体验[D];吉林大学;2010年
2 刘冰冰;在古典与现代性之间[D];山东大学;2003年
3 山小琪;现代性的制度之维[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李国俊;现代性的技术理性批判[D];吉林大学;2007年
5 马庆;多元论下的本真性理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斌;现代性视域里的中国家族电视剧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7 张文喜;回应现代性的风险[D];吉林大学;2010年
8 薛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性[D];吉林大学;2007年
9 孙浔;走向技术民主和文化多元[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朱晓军;形象流——电视媒介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宏桥;“论语派”与东西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周栋栋;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王冬梅;现代性的哲学反思[D];新疆大学;2011年
4 吕志荣;现代性社会背景下人之价值心理的合理性[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沫;现代性身份的语言建构[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6 杨慧;从现代性理论到“第三条道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丹;马克思语境下的“现代性”概念[D];吉林大学;2009年
8 余彬;主体性国际关系批判[D];暨南大学;2006年
9 柳淑娟;论构建和谐社会对现代性的创新及其意义[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戴炜;启蒙之惑——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09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09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