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文学创作对乡土中国形象的塑造和守望
发布时间:2020-03-31 22:02
【摘要】:“读喜爱的书,实质上是读另外一个自己所写的作品”,我想,这句话已经或多或少地帮无数人说明了喜欢沈从文的理由。这位自沅湘水畔走出来的浪漫大师,在乡土的出离和回归间,用弥漫着泥土香气的文字绘制出自然风雨浸润下一幕幕美丽质朴的人间图景。以淳朴仁慈的智慧和丰厚的人生阅历谱写了美与爱的篇章。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在中国文坛是独树一帜的。他常称自己为“乡下人”。在文学作品中,他以乡下人的叙述视角关注湘西原始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冲突,创造出了著名的“湘西世界”。我觉得,他的作品不能看作是单纯的地域文学,应该是关乎人类和人性的文学创作。他所宣扬的是人类一种美好生活的理想模式,并寄托了自己的生命理想和对湘西人民的一份深爱。他的《柏子》、《萧萧》、《丈夫》、《贵生》等作品,再现了20~30年代湘西山村儿女的苦乐人生;《会明》、《灯》、《牛》等作品,描写了湘西的士兵和山民的淳朴和善良的品格;由于对现实人生形式的不满和厌倦,他构造了牧歌式的“边城”世界。并且在《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等小说中,寄托了自己对苗族人民的热爱和对原始生命形式的礼赞。 沈从文是历史使命感极强的作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经受血与火的洗礼的年代,民族的危亡,人民的苦难,使他意识到民族品德重造的必要。他的“重造经典”的文学理想,正是这种思考的表达。沈从文凭借他对乡土中国的热爱,将笔下的湘西世界塑造成了一个有感知、有性格的形象。本文借鉴王一川的中国形象理论,将之归结为具有古典性的乡土中国形象。并且在文中对形象,中国形象及乡土中国形象等问题进行简单论述,希望可以给沈从文的作品研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609632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但筑松;“外省审美”与“文化焦虑”[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彭绍菊;现代文明的侵蚀与乡土的固守[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096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09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