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许地山作品的佛学人文精神

发布时间:2020-04-02 23:07
【摘要】: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地山文学作品中的佛学思想艰深难懂。同时代作家正描绘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问题时,许地山反而把佛教理论融入现实问题,合二为一。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存在着这个视角。因此,许地山文学作品的另一面隐藏着佛教理论内涵,不可以用一般的方法去解读。因回避不了上述的视角,所以许地山笔下有两种人物:不符合一般人的逻辑的和高于一般人的逻辑的,这会使得鉴赏者不能够准确鉴赏。但是如果从现代文学史来讲,许地山的这些人物基本上没有脱离现代文学主要的思潮,只不过作家用佛教智慧的视角来描绘人的根本问题与当时的社会问题,从而显示文学作品中的个人主义主题和社会主题。这两种思想都有大乘佛教思想来源。之所以过去研究许地山的人只着眼于作家是文学家,而忽略作家也是宗教学家,是因为他们只重视文学作品之鉴赏,却忽视了宗教真理之解析。宗教真理其实在许地山作品中有相当高的地位,它总是在背后控制人物的思想行为。但也有许多人重视许地山作品的宗教真理之解析,他们不了解许地山与宗教在接受上的认识。例如大乘佛教的领域很大,容纳了其他的宗教,其他的宗教又只属于大乘佛教的初级而已。所以受高水平教育的大乘佛教徒在思想上,也与大乘佛教在接受别的宗教上有同样的态度。还有许多人觉得人的日常生活中跟宗教真理没有关系,因而,他们觉察不到作品里的普通人物身上有大乘的系统思想,不知道作家是故意强调的。只有知道这些才能知道作家创作的态度。因此,本文将以许地山作品的佛学人文精神之解析来了解作品,以便挖掘许地山研究的新领域,为许地山研究抛砖引玉。 本文试图从佛教的立场来研究许地山文学作品与佛教影响后发现:一、许地山的宗教立场是以大乘佛教为主体;二、许地山文学作品的内在人物是佛教理论的载体。前者就是本文研究的立场,后者就是本文试图用佛学解读的主要内容。这里概括为两个字,即一个“苦”和两个“奇”。 一个“苦”:这里指的是佛教的苦海,贯穿许地山整个文学作品。其中重要的理论是“无常”即“苦”。“苦”如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此外包括三毒。 二个“奇”:一个是指除了作品中的异域情调和多种宗教色彩的外表以外,体现人的思想行为不知轻重和直接描绘人生八苦。所谓人在心理上的“病害”,主要是佛教三毒:贪毒、嗔毒、痴毒。于是本文以佛五乘来概括这种人物为人天乘者,代表佛家所谓有烦恼的人。许地山写这些人物主要是让读者从这些烦恼发出自省的反应。这些人物符合中国现代文学的个人主义主题。另一个“奇”指的是菩萨或有菩萨精神的人。他们虽然受人生苦,但他们以大乘菩萨精神“自利利他”、“慈悲”、“忍辱”、“智慧”等对待别人,克服自己,拯救别人以及人类。这种人物属于大乘者,代表佛家所谓无烦恼的人。这些人物又是符合中国现代文学的社会主题的。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秦萍;追崇老庄:许地山道家思想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年

2 王珊;论许地山作品的悖论色彩[D];河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612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12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b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