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论语》诠释史论
发布时间:2020-04-05 14:14
【摘要】: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代学者认为:“经学之要,皆在《论语》之中”,“《论语》者,六经之总义也”。他们高度重视《论语》研究在儒学理论建设中的巨大意义。《论语》不仅对中国的经学史、学术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中国的思想、政治、文化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亦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惟其如此,才吸引了历代硕儒宗师皓首穷经,孜孜爬梳,创造了群星闪烁、五彩缤纷的《论语》诠释世界。 本文截取《论语》诠释世界一隅,将其研究范围界定在1640——1911年清代社会270多年的时间内,集中研究清儒以《论语》或《论语》篇目命名的《论语》诠释著作,主要通过《论语》诠释文本的解读;结合清代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在时空关系域上纵横比较,辨章学术,考证源流,互参比勘,深入析论,从而勾勒清代《论语》研究的历史进程,揭示清代《论语》研究的特点和规律。 论述清代之《论语》诠释,有必要对清代以前的《论语》诠释概况作出简要梳理。 最早诠释《论语》的,,可能数孟子。两汉时期的《论语》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语》的作者、成书时间、版本流传方面,产生了最初的注家,如包咸、孔安国、马融、郑玄等。 魏晋六朝时期,《论语》学研究发生了新变。何晏的《论语集解》是对汉代《论语》学的总结。皇侃的《论语义疏》是注释极为详尽的《论语》读本。 北宋时期产生了影响极大的《论语》诠释著作,即邢f:的《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吸取各家之长。开创了宋代理学的新局面。 清代初期,在天崩地解的大变动中,程朱理学的封建等级观念、伦理道德思想正契合了清初统治者的需要,故程朱理学顺理成章地获得了官方正统地位,宋学仍然高居唐庙。作为清初名臣大儒的李光地,尊奉程朱是其必然选择。但一些有识之士则开始对宋明理学进行全面清算,如顾炎武、王夫之、毛奇龄等经学名家,一方面对宋儒发出了严厉的诘问和声讨,一方面通过自己的诠释实践,从训诂文字、考证名物、典章制度入手,阐释经义,开启考据学新风。 乾嘉时期,朴学如日中天,朴学家的《论语》研究最为活跃。江永根诸注疏,考核精密;惠栋尊古崇汉,好古嗜博;江声识字辨义;徐养原考订鲁读。 此等朴学家的《论语》经解无疑最具朴学特征,梁启超称惠栋为“纯汉学”。此 外,程廷柞在让释经义时,能打破门户之见,惟实事求是而己;赵良酞亦能取 参众注,权衡汉宋;阮元、焦循开专题研究和范畴研究之风时,仍然强调以训 话明义理。这种格局显然不能忽视朴学的作用和影响。当然,此时理学的影响 力虽然大为减低,其学术命脉依然绵延不绝,宋学一派也未尝沉寂。只是朴学 与宋学的主次地位,正好发生了与清朝前期相对应的转换。由于汉学与宋学两 派长期共存、互相斗争、互相融合,本阶段的《论语》学在汉宋之间的学派分 野已远不如清代前期那样激烈和鲜明,部分成果已经略具汉宋兼容的色彩,至 后期产生了《论语》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即刘宝楠的《论语正义》。 晚清时期,刘逢禄、宋翔凤等常州今文学派之《论语》研究逐渐取得醒目 地位,每以《论语》比附春秋公羊之微言大义,戴望承其遗续,推而广之,至 康有为集其大成。康氏《论语注》有西方进化论思想,但治经不够严谨,常常 间下己意,失之穿凿,与经意不符者甚多。此一时期产生了一些传注和辑佚之 作。《论语》考据学逐渐走向衰落。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2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2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平;王
本文编号:26151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15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