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眼光——论北美汉学家关于“诗言志”、“言意关系”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海洋;;试析“诗言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2 王益;“诗言志”源流及其美学嬗变——从《尚书·尧典》到《诗大序》[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白建成;亚里士多德“摹仿说”与中国古代“诗言志”比较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施春晖;;“诗言志”的嬗变史解读[J];社会科学家;2007年02期
5 王志明;“诗言志”、“以意逆志”说和接受理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02期
6 吴福秀;;从上博简《诗论》探“诗言志”说[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夏吟;;“诗言志”丰富的开放性空间[J];文教资料;2011年11期
8 郁源;“言志”与“缘情”新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9 肖伟;;论陆机的“诗缘情”理论[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年01期
10 王筑民,陈全明;“诗言志”与“诗缘情”——古文论笔札之三[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櫖幫;;中国学术界译介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篇目汇编[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2 石云孙;;义理·考据·词章[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3 李秀英;;西方汉学家对华兹生英译《史记》的批评视角[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达敏;;论姚鼐在四库馆汉宋之争中的立场、孤立及其告退主因[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秀英;;《汉书》在西方:译介与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6 王元化;步霍;;“海外汉学丛书”四种[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7 罗检秋;;嘉道年间京师士人修禊雅集与经世意识的觉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8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9 梁丽芳;;从英译看六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在北美的接受情况[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10 陈桥驿;;《中国都城辞典》前言[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胡;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获阿伦特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世界宗教所 黄陵渝;以色列的著名汉学家(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世界宗教所 黄陵渝;以色列的著名汉学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饶宗颐;我所认识的汉学家[N];光明日报;2000年
5 常绍民;白佐良:由外交官 到汉学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秋叶;世界汉学家的盛会[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程刚;我驻乌使馆举办乌汉学家招待会[N];科技日报;2008年
8 张海源(书评人);从了解历史开始[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杨桂青 实习记者 张以瑾;“民间汉学”应该引起汉学家重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记者 王荧瑶邋通讯员 杨 帅;世界汉学家和亚洲媒体记者走进台州[N];台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若春;“他者”的眼光——论北美汉学家关于“诗言志”、“言意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王丽耘;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绍祥;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硕;花之安在华传教活动及其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李冰梅;冲突与融合:阿瑟·韦利的文化身份与《论语》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8 史革新;晚清理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2年
9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奕;清代中期经学家文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威;从遗忘到真实: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荣;从汉学家到外交官[D];吉林大学;2012年
3 吴霞;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徐小玲;论杨联朸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董国文;汉学家葛兰言的诗经研究及其与贵州田野资料的比照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储晓亮;中国诗学情感本体的确立[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袁刚;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6年
8 邱洪艳;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胡以娜;《迷惘》的象征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魏文婧;北美华裔汉学家翻译理念研究(1995-2004)与中国译介学建设[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6335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33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