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他者”的眼光——论北美汉学家关于“诗言志”、“言意关系”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9 17:17
【摘要】:海外的汉学研究是一种由西方基督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以后,开始研究中国文化所建立的学术传统。北美的汉学研究与欧洲的汉学研究不同,起步比较晚,但在当代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对欧洲与中国学术传统的承袭。 北美汉学在内的海外汉学在中国文论的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早已引起国内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界的重视和注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相继出版了黄鸣奋、王晓平、周发祥、李逸津和王晓路等人诸如《西方汉学界的中国文论研究》等研究专著,王晓路的两部专著以及王晓平等的著作,在目前是对海外汉学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全局性的总体研究成果。这些成果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们提供了一个进一步研究海外汉学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总体“地图”。 中国国内学术界对海外汉学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可以有多种路径。前苏联美学理论家舍斯塔科夫在《美学史纲》序言中说,在美学史的研究上,目前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方法:历史叙述的方法或传记式的方法:在历史的比较中提炼出贯穿性的主要问题的方法;以及在历史中存在的基本范畴的研究方法。如果说王晓路等人的研究著作主要采取的是历史总体叙述的方法,对于中国国内研究海外汉学有开拓性意义,那么在总体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就可以深入到问题式的研究。我的这一论文就准备采取问题式的研究方法,选取北美汉学家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对他们的研 究成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一些初步的设想和心得。因此本论文研究所提出的 研究课题是“北美汉学家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言志”、‘言意关系’问题”。 这个研究课题的提出,是根据国内对海外汉学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总体“地图” 的描绘,以及受到北美汉学界近20年来发展的新特点的启发。本论文的创新 性之一就是融贯了北美汉学界近年的创新性思路,寻找可以深刻理解中国古代 文论的主要文化语境,同时又是当代学术新思路的贯通性问题,从而提出一个 中国文论的具有当代意义的研究课题。 我认为,中国文论中的“诗言志”、“言意关系”问题,就是这样的问题。 言意关系问题在过去国内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基本上简化为内容与形式的 关系问题。而且,往往认为言意关系问题,就只是魏晋“言意之辨”中涉及的 言一象一意一道等问题。其实,魏晋之际的“言意之辨”只是在中国哲学史的 研究中得到重视。其理论资源并没有在古代文论的研究中得到充分利用。我在 对北美汉学资料的研读中发现,上述国内研究的不足之处,可以在北美汉学研 究成果的启发之下,获得一种新的认识和补充。在北美汉学成果的启发之下, 我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学论述“诗言志”的“诗”是一种符号形态之“言”, 它所言说表达的“志”就是诗歌之“言”的“意”。这是中国古代文论言意关 系问题的起点和贯穿性命题。先秦时代道家老庄关于“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语言对于事物本体有不可言说的局限和《易经》以及《系辞》中孔子“书不尽 言,言不尽意”等论说,揭示了中国文化哲学对语言不可言说,同时又不可不 说的语言悖论。《易经》的“象”在言与意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这些哲学文 化的言意关系的资源,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文论成就,主要是从《诗大序》《诗 小序》开始的历代《诗经》阐释中,把《易经》中“象”的寓托和《诗经》的 ,’L匕兴”联系起来,把言意关系的哲学文化之思贯注到“诗言志”的论说之中。 因此本文的论题就是“论北美汉学家关于‘诗言志’、‘言意关系’的研究” 主要研究北美汉学家对中国文论中的“诗言志”、“言意关系”问题研究的各种 见解,同时结合本人对中国文论中的这一问题的理解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我 个人认为,这是本论文在研究视角的方法上的一个创新之处。 本论文所研究的言意关系问题,是现代语言学和文学理论关注的重要问 题,这个问题本身并没有在中国古代文论中自成体系地加以论述。关于这个问 题,目前在北美汉学,乃至海外汉学似乎也没有专门的著作阐述。但是,本论 文认为在全球化语境经过语言学转向之后,应当重视和总结北美汉学的这方面 的成果,它是一个可以构成北美汉学古代文论研究的重要问题。同时这又是跨 文化研究。西方文论的言意关系问题同中国古代文论的言意关系问题存在着差 异。汉学家的有关论述是一种“他者”的眼光,这本身就是跨文化研究的产物了 而本论文不满足于对汉学家观点的介绍和陈述,在介绍一些新材料的同时,尽 力去阐述其提出这些观点的文化背景和可能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汉学家 的跨文化眼光是主要从西方文化与文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古代文论问题,那么 本论文则进行着另一种跨文化的研究,从中国本土文化和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 换的立场,,去阐释中西文论的同和异,在合理吸收北美汉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重新发掘和认识中国古代文论的意义和价值。这就是说我也在用另一种“他者” 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北美汉学家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在这样的双重的“他者” 眼光中,可以开展具体的跨文化的比较、对话与交流。问题式的研究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海洋;;试析“诗言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2 王益;“诗言志”源流及其美学嬗变——从《尚书·尧典》到《诗大序》[J];自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白建成;亚里士多德“摹仿说”与中国古代“诗言志”比较论[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4 施春晖;;“诗言志”的嬗变史解读[J];社会科学家;2007年02期

5 王志明;“诗言志”、“以意逆志”说和接受理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4年02期

6 吴福秀;;从上博简《诗论》探“诗言志”说[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夏吟;;“诗言志”丰富的开放性空间[J];文教资料;2011年11期

8 郁源;“言志”与“缘情”新论[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9 肖伟;;论陆机的“诗缘情”理论[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年01期

10 王筑民,陈全明;“诗言志”与“诗缘情”——古文论笔札之三[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櫖幫;;中国学术界译介瑞典汉学家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篇目汇编[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六辑)[C];2009年

2 石云孙;;义理·考据·词章[A];第一届全国桐城派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5年

3 李秀英;;西方汉学家对华兹生英译《史记》的批评视角[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达敏;;论姚鼐在四库馆汉宋之争中的立场、孤立及其告退主因[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秀英;;《汉书》在西方:译介与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6 王元化;步霍;;“海外汉学丛书”四种[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7 罗检秋;;嘉道年间京师士人修禊雅集与经世意识的觉醒[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8 罗检秋;;西潮冲击下晚清汉学的调适与演进[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9 梁丽芳;;从英译看六十年来中国当代文学在北美的接受情况[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10 陈桥驿;;《中国都城辞典》前言[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四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胡;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获阿伦特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世界宗教所 黄陵渝;以色列的著名汉学家(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世界宗教所 黄陵渝;以色列的著名汉学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饶宗颐;我所认识的汉学家[N];光明日报;2000年

5 常绍民;白佐良:由外交官 到汉学家[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秋叶;世界汉学家的盛会[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程刚;我驻乌使馆举办乌汉学家招待会[N];科技日报;2008年

8 张海源(书评人);从了解历史开始[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杨桂青 实习记者 张以瑾;“民间汉学”应该引起汉学家重视[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记者 王荧瑶邋通讯员 杨 帅;世界汉学家和亚洲媒体记者走进台州[N];台州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若春;“他者”的眼光——论北美汉学家关于“诗言志”、“言意关系”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2 王丽耘;中英文学交流语境中的汉学家大卫·霍克思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绍祥;西方汉学界的“公敌”——英国汉学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4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硕;花之安在华传教活动及其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李冰梅;冲突与融合:阿瑟·韦利的文化身份与《论语》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孔陈焱;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的发端[D];浙江大学;2006年

8 史革新;晚清理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1992年

9 马少甫;美国早期传教士中国观和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奕;清代中期经学家文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威;从遗忘到真实: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荣;从汉学家到外交官[D];吉林大学;2012年

3 吴霞;英国伦敦会传教士艾约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徐小玲;论杨联朸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董国文;汉学家葛兰言的诗经研究及其与贵州田野资料的比照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储晓亮;中国诗学情感本体的确立[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袁刚;试论晚清汉学与宋学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6年

8 邱洪艳;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胡以娜;《迷惘》的象征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魏文婧;北美华裔汉学家翻译理念研究(1995-2004)与中国译介学建设[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6335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335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f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