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论文题为《唐代试策研究》,全文共分九章,前有《绪言》,后有《结语》,另有三个《附 录》,总计约50万字。遵照校方规定,提交答辩的博士论文一般须在15万字左右,现打印提 交的仅为本论文的前五章,总计约25万字。《内容提要》于已打印提交部分稍略之,于未打印 提交部分,则稍详之。 《绪 言》 《唐代试策研究》为笔者《唐代官人文学研究》长期研究计划中的一部分,故《绪论》从 “官人文学”说起。大抵“官人文学”主要是研究唐代官方和个人在官人活动中所实际运用的 各种文学体裁本身及其在唐代和后世的文学、政治及文化等意义与影响,就古代文学的专业研 究而言,“官人文学”研究实际还是文体——文学——文化的研究。 “官人”活动大体可分为两个“段域”,前者为“选材命官”,后者为“为官从政”,两个 段域都要伴随着大量的文学活动,经常运用的文体甚多。“策”,就是唐代选材命官(主要是“科 举”)活动中运用得最广泛,地位最重要的文体,因此,本论文作为《唐代官人文学研究》的 第一卷,便以唐代的“试策”为重点研究对象。“试策”要义有二:一是作为考试活动,一是 作为考试“文体”,故研究唐代试策须先从考辨试策制度入手。 唐策在通行的“文学史”之类的教科书中,几乎没有地位,专门的研究,也很少见,大抵 近于“空白”状态。故本文的研究尚属“尝试”。然前哲时贤在其他研究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涉 及,皆为宝贵资鉴。既属尝试,就难免有所不足,故甚盼各位老师专家,多所赐教!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大抵为:先对唐代试策制度进行整理和辨析,以澄清主要史实;次 对今存唐策进行辑集校理,分析理解,以认识文本自身;次对唐策在当时官方及个人的政治生 活中的实用意义进行探讨,以确认其当时用义;次对唐策的文学性及其与唐代文学的关系进行 考察,以确认其“文学”价值;最后站在现代的文学高度,对唐策的“现实意义”作适当的阐 发和评论,以探讨“继承与发展”问题。这些内容,或设专章研究,或穿插论述,或放在附录 中进行。 《第一章:明经系列试策》 唐代科举通常可分为“常科”和“制举”两个系统,关于常科的科目及考试情况,一直缺 少令人满意的整理。本章先将常科区别为“明经系列”和“进士系列”;次将明经系列区分为 “常明经”,“准明经”和“类明经”,将进士系列区分为“常进士”和“准进士”;而“学馆系 列”则附于其后。第一章主要是讨论明经系列试策情况。 《第一节;常明经试策》常明经试策大抵经历三个阶段:初期“止试策”;永隆二年以 后加试“帖经”;开元二十五年以后免试“经策”,加试“问义”十条及“时务策”三道。建中 二年以后,曾将“问义”改为“墨义”。其间,习惯上所说的刘恩立奏请明经试贴进士加试“杂 文”问题,值得讨论,本文认为刘思立的建言可能仅及明经加试帖经,而未及于进士加试杂文, 加试杂文乃系永隆二年《条流明经进士诏》之内容。 《第二节:准明经试策》准明经主要包括:五经科、学究—经科、开元礼科、三传科、 史科、三礼科、童子科、道举、博学科等。这些科目往往规定“准明经例”实行。它们大多具 有特别奖励或优惠之意。但应将“道举”和制举中的“明四子科”区别开来。 《第三节:“类明经”试策》类明经主要包括:明法科、明书科、明算科等,这里的法、 书。算方面的教材己经具有了类似儒家经典的意义,所试皆为专门人材。 明经系列各科几乎无不试策:有时只有试策:策在多项考试中通常作为最后一个关键试项, 凡此,皆表明试策在明经系列中的重要地位,故可谓“以策取士”。 《第二二章:进士系列试策》 本章除讨论进士系列试策以外;还附论学馆系列试策。 《第一节;常进士试策》王定保所言进士科“三场试”问题值得讨论。进士唐初“十试 策”说坛亦值得质疑。高度制度化的有帖大经试项的“三场试”始于开元二十五年。“大和改 制”是对进士试的巨大改异,但所谓“停试诗赋”可能#未得到落实,试策的地估虽受勉及反 而更加说明其重要。改制本身是耐人寻昧的。 《第二节:类进士试策》类进土中要有:孝廉。多才、秀寸等科目。孝廉科有“旧孝廉” 与‘新孝廉”之别:宝应二年杨绝奏置之孝廉举较之过去有很大不同,可谓之“新孝廉”,以 前者则为旧孝廉。新孝廉其实是四象四不像:“多寸科”的类进士科特征相对更突出一些,,其 “试经国商略大策三道”尤可汁意;秀才科有“遂绝”问题,也有“新秀才”与“旧秀万”问 题。旧秀才只有试方略策五道-项,新秀才亦为杨绍所奏置,有问义和对策两个试项。 《第三节:学馆系列试策(附)》学馆系列修业考试自成体系。“六学二馆”以国子学最 高、最有代表性。国子学有“学试”,国了监有“监试”,皆与国家之“省试”相接轨。并且“监 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处分”职能。“国子大成”是唐人创置,相当于“高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选公;“状元策”论略——“官人文学”研究之一[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2 林记明;《英语阅读(二)》的应试策略[J];河北自学考试;2003年07期
3 贾丹丹;;诗赋或策文的选择——重探武则天的科举态度[J];江淮论坛;2009年02期
4 李萍!陕西;剖析语境、理清纽带──浅谈完形填空题的应试策略[J];中学文科参考资料;2000年04期
5 陈飞;;唐代明经试策形式体制考论[J];人文杂志;2006年06期
6 程鸣;高考英语听力试题的特点与复习应试策略[J];中学文科;2002年03期
7 李宝贵;HSK听力理解“长段对话和讲话”题型分析及应试策略[J];教育探索;1999年02期
8 黄天娥;英语(二)考试中完形填空的命题规律与应试策略[J];河北自学考试;2003年11期
9 陈飞;;唐代“射策”与“对策”辨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董金伟,郑志军;BEC考试的概貌、题型与应试策略[J];开封大学学报;1996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傅璇琮;独具标格的唐代试策考[N];光明日报;2003年
2 ;确定测试策略及方法[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3 刘扬忠 马银琴 陈才智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张迎新;初中时期的电脑教育[N];电脑报;2003年
5 ;制定成功的测试计划(一)[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6 徐永涛;合理利用考试时间[N];中国财经报;2004年
7 陆桂枫;张謇家书代代传[N];中国档案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汪小意;网络游戏人才“千军难求”[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飞;唐代试策研究(《唐代官人文学研究》第一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朱焱炜;明清苏州状元文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若曦;汉代选官制度与试策文[D];河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
2634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34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