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传统伦理与五四作家人格及其文学创作

发布时间:2020-04-24 15:29
【摘要】:五四作家的人格是以传统伦理的“三不朽”思想为基点的,他们十分注重人格修养,往往用传统伦理中的“君子”人格来塑造自己,不管在“公德”还是“私德”方面,都与传统伦理的“立德”理想相吻合,并且通过文学创作这一“立言”方式来达到“立功”之效——通过文学创作来“立人”,通过“立人”来救国、立国。在他们的人格构成中,也有西方学说的影响,但中国传统伦理是“体”,西方学说只是“用”。这种人格特征也造成了其心灵的矛盾、交战,形成了他们的“双重人格”,让他们充分显示出了“历史中间物”的地位。 这种人格特点决定了五四文学发生的动因是感时忧国,而其救国的途径与手段则是“立人”,这是由于中国伦理文化素有“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途径”的传统,五四作家也正是这一传统的传承者、实施者:他们的救国也就是“伦理救国”;基于此,他们必然倡言“人的文学,当以人的道德为本”了。在文学功能观上,“人生派”的主张就与“文以载道”有了内在的联系;而“为艺术派”的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承续了“诗言志”、“诗缘情”的传统,并且这“志”与“情”之中也蕴涵了许多“道”的内容;他们基于传统伦理的“民本”意识、忧患意识而竭力张扬文学的教化功能、怨刺功能。在文学创作的取材指向上,由于其人格的传统伦理为“体”、西方学说为“用”的特点,造就了对家的厌弃与眷恋,出现了人欲与人伦的交战,表现了在“兼”与“独”之间彷徨的矛盾,抒写了文化浪子的怀乡情怀。正是由于五四作家人格的传统伦理化特性,造成了在美学风貌上以善为美、以真为美、沉郁的悲剧意蕴以及感伤的抒情风味等特点,表现了与传统文学美学观念的承接。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昌文;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意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薛雯;;作为批评术语的“颓废”——评《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贺根民;;纯文学观与近代小说观念的曲折演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周林,黄石卫;大学生创造性与人格的相关性研究报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殷世东;完善教师人格 推进学生人格之健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7 李永东;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8 吴先伍;;陈独秀伦理革命的传统内涵——兼论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张允;杨家勤;;功能翻译理论与鲁迅翻译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郝文清;;论自我的伦理调节——兼论自我道德规范的心理保健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帆;;新旧文学的分水岭——寻找被中国现代文学史遗忘和遮蔽了的七年(1912—1919)[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任南南;;元话语:八十年代文化语境中的“救亡压倒启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3 金钢;;论萧红与迟子建的乡土追忆[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4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付长海;;论奥林匹克运动与公共文明建设的相互促进[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6 孟凡拼;;浅谈经济改革与乡风文明建设[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王露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伦理学:成就与问题[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李永东;;区域文化与20世纪中国小说的消长沉浮[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徐翔;;文学研究中的“相似因果性”批判——以对周作人女性观的研究为例[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10 赵宝椿;李田;冯金玲;;血型、气质类型与运动专项的相关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恬;中国体育道德失范的发展过程、成因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尹晓茹;高中阶段情感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汪洵;萧红小说的感伤品格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高凡凡;王尔德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杨启;冰心散文创作的文化学阐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伟;《语丝》的现代性追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391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391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c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