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列女传》及其文本考论
发布时间:2020-04-25 15:39
【摘要】: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刘向受诏开始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校书活动。刘向校书不仅在文献学领域贡献巨大,还在思想史上具有“思想经典化”和“经典整齐化”的价值和意义。一直以来,《汉书·艺文志》由于保留了刘向校书的重要成果,成为学界考察先秦汉代学术的重要入口,后代对刘向校书的评价都是基于《汉志》对先秦汉代典籍的系统化著录,而刘向校书本身对于“思想经典化”和“经典整齐化”的实现,一直是学术研究史上的空白。 《列女传》是经由刘向校定而实现了整齐化的典范作品,但它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经典,而是成了世俗教化的典范文本。相对于经典学术,《列女传》可谓儒家经典学术的通俗化和简约化的文本,该文本的生成显示了儒家学者致力于将经典学术付诸现实皇权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改造,在此过程中,儒家经典学术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通过“见之于行事”和依附经典权威的话语方式实现了向世俗大众的传递。 《列女传》是刘向探索经典学术走向经世致用的成果,其文本的生成代表了拥有皇室宗亲和儒家学者双重身份的刘向,对于皇权政治的鞭策和挽救,以及对于世俗教化的长远构想。《列女传》文本的生成作为一个范例,集中体现了西汉中后期文学、经学与政治之间丰富而细微的互动关系。 论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从文本流传的角度,回溯了《列女传》从宫廷藏书逐渐成为世俗教化典范文本的历史,从而明确了《列女传》在学术领域和世俗生活领域的独特价值,为全文研究的展开提供了价值与意义的支撑。 第二章,将《列女传》放在刘向校书的同类典籍序列之中,探讨刘向多个层面的校书行为,从而肯定了刘向校书对《列女传》文本体式的创造。刘向在《新序》、《说苑》和《列女传》的成书过程中体现出先行的创类编撰意识,反映出西汉学者私人著述成书的兴起。在此基础上,刘向在《列女传》中创造了极其严密有序的文本体式,使得作品形成了叙事和议论评价相结合的模式。 第三章,基于上述文本体式,将《列女传》放在先秦汉代的文献系列之中,考察了《列女传》叙事内容的历史基础。传文叙事其史料来源于经传旧典、古史异事和逸事传闻,在对既有史料的选择与取舍上,刘向尊崇经典而又超越经学正统的立场,遵循叙事优先的统一原则。《列女传》因为拥有史传的外衣,在史料的纂辑方面足以比拟史传,而与此前的子书区别开来,又因为无视史家的“实录”意识,具有子书的气质,而与历史作品划分了界限,显示出刘向执著于现实的历史观念。 第四章,与上述有关叙事内容的研究相对,针对文本的议论评价内容,考察了《列女传》的经学特质,分析了刘向渗透于校书过程中的经学观念。在先秦汉代礼学发展历程之中,《列女传》对于汉代女性普遍规范的建立起着重要的承接作用,有着鲜明的礼学实践特征。在汉代《诗》学的发展历程之中,《列女传》颇具模式化的引《诗》实际上是西汉中后期经学致用的话语表达方式。在汉代经学向世俗生活全面渗透并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刘向致力于创造《列女传》这样一个经典学术的通俗化和简约化文本,昭示着西汉中后期的经典学术迈向世俗教化的趋势。 第五章,考察《列女传》的文学价值。刘向在《列女传》中的整合叙事推动了早期叙事艺术的发展,《列女传颂》的通俗化也与刘向致力创造经典学术的通俗化和简约化文本能够形成呼应。《列女传》对于民间文学素材的采用,反映了民间俗文学的价值及其潜流涌动,预示了文学的发展将在此后会有所突破。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640399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2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一鸣;西汉用《诗》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柳;《后汉书》女性形象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40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40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