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敦煌变文中的佛教“果报观念”

发布时间:2020-04-27 22:41
【摘要】: 1900年敦煌遗书的发现震惊了海内外,并由此产生了一门国际性的综合学术——“敦煌学”,作为敦煌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变文的文学价值也得到日益重视。敦煌变文与佛教文化的传播关系密切,佛教思想中的果报观念则更是变文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主题,涉及到果报观念的写本几乎占到整个敦煌变文总数的一半以上。本论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以敦煌变文中的佛教果报观念为研究主题,从敦煌变文中具体体现了佛教果报观念的篇目内容入手,对佛教果报观念在变文中的不同表现、对变文内容和形式的影响及这种特点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对变文的理解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因此本文在具体研究之前,对变文涵义的界定以及对佛教果报观念作一番简单的介绍和梳理是必不可少的。佛教果报观念在敦煌变文中呈现出一种继承和演变的趋势,根据这种趋势,将变文中的果报观念大致分为三种模式:业报轮回——示现众生、善恶因果——孝亲为重、惩恶扬善——快意恩仇,并且从三个方面分析出现这种传承和变化的原因,即地域背景、时代背景和三教融和的文化背景。佛教果报观念对敦煌变文这种特殊文体影响较深,因此探讨佛教果报观念在敦煌变文中叙事方式和艺术上的体现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变文情节的影响:佛教果报观念一方面丰富了变文的情节,而变文在创作时为了突出这种果报观念,又会对原有的情节进行删节和改编,而同时这种变化却又在某些篇目中妨碍了变文情节的发展;二是对变文这种特殊的文体形式的影响:变文中散文和韵文在体现佛教果报观念时,表现出变文体裁独有的特点,其讲唱文学的性质使得佛教果报观念被渲染得更具有真实感和艺术震撼力。变文中这种佛教果报观念有其特殊的文学史意义和影响,首先是对后世通俗小说创作在创作观念上的影响,其次是这种模式对小说创作结构的影响。无论是佛教题材还是世俗题材的小说中,果报观念的情节结构在后世通俗小说的创作中逐渐趋于程式化,成为一种重要的情节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三宝;;三宝殿是什么地方[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7期

2 侯青云;;从“荷香莲韵”观佛教的“佛境禅心”——论传承“莲花崇拜”对佛教融入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宇恒伟;李利安;;两晋南北朝佛教的民间化[J];五台山研究;2011年02期

4 李耀威;;《宗教与文学》中佛教与文学关系研究[J];文学教育(下);2011年08期

5 张万强;;浅谈泰王国文化[J];菏泽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饶睿颖;;浅析佛教文化对泰国兰那社会的影响[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7 ;普贤僗[J];青岛画报;2011年07期

8 刘治立;;试论魏晋时期的般若学[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9 张同胜;;《西游记》的成书与俗讲、说话[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10年00期

10 王晓磊;张先国;吴光于;;中国佛教徒积极投身玉树灾后心理重建[J];佛教文化;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一新;;敦煌变文词语校释[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2 褚良才;;敦煌变文中的古代军语汇释[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3 都兴宙;;敦煌变文楙部语音性质简论[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4 霍旭初;;赵朴初先生《佛教画藏系列丛书总序》释读——纪念赵朴老诞辰100周年[A];龟兹学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石媛媛;;印度佛塔的华化[A];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 下)[C];2007年

6 殷显春;;梁武帝与佛教[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业露华;;佛教与中国民俗[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8 徐仪明;任曼;;池田大作生命与死亡观之我见[A];佛教生死哲学与生命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9 宋尚斋;;从中外文化的交融看文化交流的趋势[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石村;;因明二问[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 米广弘;解析藏传佛教教义阐释工作[N];中国民族报;2011年

2 成庆(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生);晚明与传统士绅社会的消亡[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俞天白;慎对“中国率先突围论”[N];上海金融报;2008年

4 邢晓梅 雷永莉;“佛教本土化与晋阳文化嬗变”学术研讨会在并召开[N];太原日报;2006年

5 达宝次仁;从佛教教义揭批达赖集团的罪恶行径[N];西藏日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谢颖;一叶一世界[N];人民政协报;2010年

7 邓娟;透视商人信佛热现象[N];民营经济报;2007年

8 黄亚明;官、民与鬼神的互相协商[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9 卢兴 南开大学哲学院;从“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到“见山只是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刘谦定;武昌曾有座华严大学[N];长江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淑华;晚唐五代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张庆庆;近代汉语几组常用词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龚泽军;敦煌写本祭悼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鲍震培;中国俗文学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林晓恒;魏晋至唐基本方位词语义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李倩;敦煌变文单音动词词义演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7 周文;《全相平话五种》语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9 田春来;《祖堂集》介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贾娟;敦煌变文俗语词论著解题[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慧宇;敦煌变文中的佛教“果报观念”[D];湘潭大学;2008年

2 杨同军;敦煌变文的语音系统[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泽宁;敦煌变文助动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邓欧英;敦煌变文俗语词考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亮;变文研究之发现、整理、命名、形态及消亡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长云;敦煌变文惧怕类心理动词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7 李明;敦煌变文体式的发展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亚;敦煌变文中的时间副词[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志斌;战争与佛教徒[D];山西大学;2008年

10 赵建华;论唐宋艳情词兴盛的佛因禅缘[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42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42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3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