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海外体验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

发布时间:2020-04-30 02:28
【摘要】: 本论文主要探讨海外体验与现代中国文学发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海外体验是怎样在直接和间接影响着作家的早期创作。全文研究三个问题:一,哪些历史背景、生活经历、社会感受、学校生活影响了海外作家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的变化;二,西方的生活经历、学习感受怎样影响了现代海外作家的文化思想、审美意识的变化;三,现代海外作家文化心理、思维模式、审美意识的变化,将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产生怎样的影响。深受海外体验影响的二十世纪前三十年的现代海外文学,本身就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期大致吻合,集中反映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前言从现代化视角着眼,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界定为是海外作家对西方现代社会、现代文化、现代文学的感受体验,然后是在此基础上审美的表现,它是社会环境的现代化、主体体验的现代化、审美表现的现代化的完美结合。现代海外作家是在中西社会文化对接的现代语境里寻找走向新生的途径,他们在思维模式上经历了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再到中西融合互生的变化。走出国门,原先虚骄的中国中心受到剧烈冲击,在进化论基础上形成了二元对立的现代心理模式:羡慕西方,怨恨传统中国,从而诱发了晚清文学改良和五四文学革命。从文化失衡到文化平衡,海外作家由怨恨走向从容平和。海外体验建立在中国/西方对比的基础上,内在的隐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海外体验直接促使作家走上文学之路,并形成了现代文学的主要内容和在怨恨、怨羡、平和中反思、批判、寻找的中心意旨。与这种体验相适应,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最终表现为国家现代化与个体现代化、历史现代化与审美现代化、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相激相生的动态过程,而非仅仅以西方现代为旨归。 正文以时间为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十年,晚清作家主要在日本,由于受到甲午海战的刺激,学习日本成了中国现代化的出路,到日本的作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流亡的革命家,如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另一类是留学生,如周氏兄弟、许寿裳等,他们在日本期间深深感到弱国子民的悲哀,展开了以批判国民性、批判国家的怨恨写作。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文学革命主要反映在政治小说和语言革新上,以周氏兄弟为代表的晚清文学活动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思想论文、翻译结集的《域外小说集》上。不同的人学思想直接影响了他们今后的文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饭XZ容;许金龙;;关于文学作品翻译的诸问题[J];作家;2011年15期

2 袁盛勇;;抵达历史和文化的深层——评《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J];南方文坛;2011年04期

3 潘水萍;;古典主义在中国研究命题的缺失与反思[J];文艺评论;2011年07期

4 李怡;;从历史命名的辨正到文化机制的发掘——我们怎样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民国”意义[J];文艺争鸣;2011年13期

5 李光荣;;朱自清先生在昆明[J];新文学史料;2011年03期

6 潘水萍;;现代中国文学的一面镜子——谈梁实秋灵性笔调下的散文魅力[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稿约与稿例[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01期

8 贺昌盛;;都市文化、现代性与中国式现代主义文学[J];扬子江评论;2011年03期

9 孙斌;;俄罗斯汉学家华克生的中国文学研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10 何平;;互相篡改的散文和小说[J];美文(上半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明工;;世纪文学的中国命名——关于“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的若干思考[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洪承;;上海与中国现代文学社群的关系考[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韦济木;;从《画梦录》看散文创作的“原则”[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中国诗歌研究中心2004年获赠图书一览表[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5 吕元明;;战后日本开展郭沫若研究概况[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6 杨洪承;;近二十年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与思考[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7 周海波;;失落的“女神”——《女神》及其新诗的“现代性”问题[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8 公木;;坚持运用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九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3年年会论文集[C];1993年

9 陈丙莹;;郭沫若与胡风四十年代浪漫主义创作思想的对比思考[A];“我的郭沫若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10 夏洁;;朱光潜编辑美学思想论[A];陕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岳凯华;“新月”露“新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李钧;评判与命名[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王泽龙邋张晋业;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7年

4 徐敏;《评判与建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中的学术失范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中日文坛新生代群像素描[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李钧;走向“文学史哲学”[N];中华读书报;2003年

7 刘宏志;错位的“先锋”[N];文艺报;2008年

8 王芬邋李郭倩;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学术思考与展望[N];文艺报;2007年

9 杨起邋王荣禧;追思杨振声先生[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苏奎 孙晓平;现代性语境下的文学史重构[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亮;海外体验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宫爱玲;现代中国文学疾病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白春超;再生与流变[D];河南大学;2003年

4 叶永胜;现代中国家族叙事文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伟忠;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建军;现代中国“人民话语”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罗云锋;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彭松;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向度和张力[D];复旦大学;2008年

9 袁坚;论徐讦30-40年代的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8年

10 哈赛宁;现代中国文学在埃及[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文;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同性恋叙事的文化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金晓霞;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1927)文学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赖斯捷;《晨报副刊》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和流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申欣欣;建构 阐释 策略[D];河南大学;2007年

5 刘海洲;论现代四川作家的现代性追求[D];四川大学;2007年

6 刘云;为生命而战——路翎前期(1937-1949)小说中的生命意识浅析[D];复旦大学;2009年

7 宋筱蓉;[D];安徽大学;2003年

8 王玉珠;论“五四”文学的感伤情调[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盛映红;《中国新文学大系》初探[D];厦门大学;2008年

10 王建美;反现代性与现代性:梁实秋文论思想的张力性品格[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452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452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e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