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3 15:38
【摘要】: 二十世纪,是中国现代学术生成、发展和演化的世纪。现代学术的产生,主要端赖于西方现代思潮的启蒙。西学的冲击下,中国学术开始自觉,学术与研究主体逐渐取得了独立地位和自觉意识。二十世纪,又是中国不断革命,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过程。革命现实的需要和现代性焦虑,呼唤了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传播和中国化。从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的主导意识形态,在革命功利和执政者参与的交错中,促成和导演了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生态。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生存和发展的古代文论学科,学术主体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都鲜明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学术研究的进程和成果直接反应着学术环境的阴晴冷暖。 本文就是从现代学术发展、学术主体遭遇、学术环境变化的角度,全面梳理了20世纪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坎坷历程与卓越成就。本文力图忠于学术发展史实,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主导下的20世纪古代文论研究过程的透视,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古代文论研究的契合、冲突、促进、融合及悖论等学术现象进行剖析,以给我们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古代文论研究及文论话语建构带来一些启示。 20世纪前期,在西方科学理性启蒙下,现代“文学”和“文学批评”观念诞生,进化史观、唯物史观、科学研究方法,以及现代学术主体和学术环境产生,以一批奠基性著作的出版为标志,古代文论学科建立起来。这一时期,又是在中国革命现实的呼唤下,马克思主义译介、传播和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文论契合了革命现实和文论传统,因此也很快在中国传播、生成,中国化为毛泽东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诞生于战争年代,在文艺战线的战斗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它具有鲜明的战争年代烙印的内容,直接奠定了建国后中国文论发展的框架和基调。 建国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马克思主义成为主导意识形态。毛泽东文艺思想不断被阐释和拔高,并落实为具体文艺政策。在“双百”方针和建设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文艺政策的推动下,一度出现了古代文论研究的复兴。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教条化、庸俗化,以及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政治批判运动的泛化,学术研究受到各方面的制约。这时的古代文论研究,因此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且出现规范化下的悖论,甚至最终停滞不前。 新时期伴随着国家指导方针的改变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学术研究在权威意识形态松绑下解缚,并对曾经的机械化、庸俗化社会学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反拨,从而明确了我们真正应该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古文论研究也在调整中迈向新的方向。 80年代以后,在新一轮“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和自觉,出现了文论研究方法论的讨论和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新时期的多元文艺格局,决定了传统文论、西方文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方法的多样并存和相互融通,研究思维上也由直观思维和知性思维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综合辩证思维。在这种学术环境下,古代文论研究也不再甘于寂寞,经过自身的反拨与调整,积极参与到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中来。古代文论学会的成立,多次年会召开对各种学术热点的讨论,古代文论研究中西方各种新思想、新视角的引入,都标志着古文论研究的繁荣。事实上,在这种活跃开放的学术氛围下,古文论研究也的确是多方进展,成果斐然。文论史研究继续拓展深入,理论史、批评史、思想史等众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复旦大学七卷本批评通史无论在研究视域拓展,还是研究视角宏阔深入上,都达到了集大成的高度。另外古文论范畴研究,体系探索,中西比较文论、比较诗学研究,等多方面都卓有建树。而在全球化语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性问题的挑战,我们更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综合辩证思维为指导,融合古今中西文论话语资源,面向大众文化实践和多元文艺格局,以建构立足本国文艺实践,多元共生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论话语。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须知[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2 纪双城;;英国有一座马克思主义小镇[J];世界博览;2011年13期

3 王纯;;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J];中外企业家;2011年14期

4 ;李大钊 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的举旗人[J];中华儿女;2011年13期

5 孙春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6 胡祝欣;杜静宜;;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J];学理论;2011年21期

7 宋保傧;;“人本主义”逻辑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郭刚;;角力与诘难: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传播[J];长白学刊;2011年05期

9 李小兰;;论古代批评文体的嬗变规律[J];江汉论坛;2011年06期

10 白振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评《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研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赵会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开展钱币研究工作[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7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许兴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柄;;毛泽东的《讲话》——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与文艺理论的完美交融[A];抗日战争与延安文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董瑞华;胡德平;;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野——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公共经济学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戴钢书;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指导作用[N];中国艺术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田建明;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还好吗?[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钟平;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记者 汪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在津举行[N];天津日报;2008年

5 王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N];学习时报;2008年

6 【美】阿里夫·德里克 于海青 美国俄勒冈大学耐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郑萍;佐佐木力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钟君;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在南宁召开[N];光明日报;2008年

9 记者 陈欣然;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举行[N];天津教育报;2008年

10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陈学明;为什么不提“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果”?[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2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3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4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5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6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7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9 袁启文;论马克思人权思想[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鲍福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评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47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47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2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