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张衡诗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7 01:23
【摘要】: 张衡作为东汉中叶一位成就非凡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汉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都具有卓越的地位。本文是对张衡现存诗文一个较为全面的鸟瞰,力图展示这位杰出人物诗文创作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所具有的标界性的承启作用。论文从六个部分展开,在引言之外,共设5章。 引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及研究方法,着重回顾了张衡研究的学术现状。在古代,对于张衡诗文的研究突出的是以结集、评注的方式,展示出张衡诗文独特的文学价值。近现代以来,对于张衡诗文的研究虽已渐具规模,成绩斐然,然而全景式的把握与研究尚不够全面和深入。 第一章是张衡诗文与东汉中叶政治学术背景的链接。东汉中叶社会的复杂性不仅仅表现在政治由盛而衰,外戚宦官迭相专政,朝政混乱,经学衰败,神学·经学日趋解构,而且表现在佛道渐兴对士人的影响以及“求真”思潮对知识阶层的冲击,作为东汉中叶新旧交替过程中士大夫的典型代表,张衡诗文全面地展示了这一复杂的历史状貌。其诗文涉及到当时政治、学术、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多维地展示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文学与经学之间的关系,文学与神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与“求真”主义思潮及学术潜变之间的关系。本章带有总论的性质,和后文亦可相互发明。 第二章全面考察张衡诗文所展现出的情感历程。纵观张衡一生的诗文创作和为官经历,可将其创作细分为七个时期。这七个时期的诗文完整地勾勒出了张衡由书生意气到“朝隐柱史”直至寻觅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他的诗文是那个时代的缩影,是东汉中叶士大夫阶层生存状态的真实再现,是东汉初叶以来培育因染下谨固自敕的作风在新的环境下的变异。张衡的诗文还展示了人的自觉:士人远离政治,对朝廷的亲附感趋向淡漠,其自然结果就是士人的自重,这种自重,标志着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第三章探讨在儒道互补,《诗》、《骚》融通,南北合流,文化大交融背景下张衡诗文对南北二学的承启作用。先秦时期,南北文化尚未融合贯通。北方以重理性精神的伦理型文化为主,南方秉承的则是浪漫多情的庄骚体系。逮至汉代,伴随着政治的“大一统”,文化大交融的时代来临了。它一改先秦时期以纵向承继为主的文化演进方式,而变为以横向拓展、交流与融合为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楚风北袭,北学南渐,文化交融至张衡时代已趋于成熟。融贯了儒道诗骚思想内蕴的张衡诗文作为那个文化大交融时代的文学载体,不论是在文化史还是在文学史上都具有不容忽视的特出的典范意义。 第四章讨论张衡诗文新变与文学的自觉。张衡是中国古代少有的诸体兼备的作家,并且其诗赋创作各领高标,现存诗文虽然不多,然字字珠玑,篇篇精美,其诗文创作的超越性独步于世,时人鲜有匹及,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卓越的地位。本章从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一是张衡诗文创作观念的新变;二是张衡诗文创作风格的新变;三是张衡诗赋中文体形态的新变。由此观之,张衡作为汉代文风转变的代表性人物,其诗文创作所具有的标界意义在汉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出地位。 第五章挖掘了张衡诗文中所展示的风俗文化景观。张衡诗文创作的超拔性还在于他对俗文化的精通与热爱,作为著名的博学通儒,其诗文中涉及到大量的风俗文化,不仅为后人研究历史民俗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字材料,而且还构成了张衡诗文波澜壮阔、五彩缤纷艺术世界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合此五章,我们可以发现:张衡诗文创作不仅展现出这位“三才理通”的全才打通学科门户,有容乃大的博大气象,而且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张衡所具有的承启意义是特出的,其所具有的开拓性、先锋性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斯人斯文衣被万代,芳泽千古,对这位伟人的研究与关注也将任重而道远。
【图文】:

丝竹,管乐,汉画像砖,宋书


二者的分野在于“乐”为音乐歌舞,员通称“倡”,“戏”的演员通称“优”大体系中各个门类的艺术样式都得到了清越哀伤的清商曲为大宗。其中相和宋书·乐志》在著录相和歌辞之前有这伎,最先一人唱,三人和.魏武帝尤好当时特妙.自晋以来,不复传,遂绝.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更递夜宿.三曲.切甚为

汉画像石,风俗文化,清商,乐人


创作中的风俗文化景观.............腰之舞,并不是后人想象的那样腰向后侧甩动,呈现出“翘袖”的美妙姿态。见,可以参看。又,在一枚出土的人妙舞姿。镜作四格,剪伯赞在《秦汉足,衣褶分明,帽似替花,,衣有边缘.一剑.又二女子裸体,翻身而舞,细腰乘风,嚼清商而却转,如惊鹤之出群.坐.在左格,贵人左右,侍坐者各二人右格贵人之旁亦有二人侍坐,又有二女此二贵人大概为主人,侍坐者为乐人或又一格,则为门外车马,作两车相值,会的宾客之所乘.盘舞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德献;;李泽厚美学思想中的儒道互补[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陈德献;;李泽厚美学思想中的儒道互补[J];殷都学刊;2011年03期

3 陈德献;;理性与超越:李泽厚美学视阈中的儒道互补[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张家飞;;“进而为儒、退而为道”——儒、道互补下的思想进境[J];群文天地;2011年06期

5 丁娟娟;;《绿野仙踪》儒道思想的融合与碰撞[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李养民;;论“儒道互补”文化维度之“以人为本”及其当代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冯馨瑶;;《史记》《汉书》中作者精神倾向比较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周寒珍;;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的有效方式[J];文学教育(下);2011年07期

9 高航;;中国传统文化与调解的契合[J];语文建设;2011年Z1期

10 武立波;;中国传统公私观念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冲突[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梅;;儒道互补与中国文人的心理结构[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2 裴斐;;李白个性论[A];中国李白研究(一九九零年集·上)——中国李白学会第二届年会纪事[C];1989年

3 汤莉莉;;儒道思想在完善教师人格中的互补功能[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4 蓝旭;;论李白的功成身退思想[A];中国李白研究(1995-1996年集)[C];1995年

5 张吉华;;《易学思维与和谐易学》[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赵岷;李翠霞;;影响武术步入国际化的五大历史原因[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7 商原李刚;;论儒道互补的和谐社会理念[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8 孙继鼎;;徐州状元李蟠和状元府[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学术年会暨第二届民族建筑(文物)保护与发展高峰论坛会议文件[C];2008年

9 郑建芳;;论汉画像石中的孔子见老子[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邓夏;;“反者道之动”——浅论中国传统建筑意匠之相反相成[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塔西雅娜;对儒道互补理论进行立体、交叉和动态的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儒道对话:如果没有道家[N];光明日报;2006年

3 李啸;试论兰亭修禊及《兰亭序》创作所昭示的人文精神[N];美术报;2008年

4 周雪花;《笨花》的“中和”之美[N];文艺报;2006年

5 ;道家哲学是中国哲学的根基吗?[N];光明日报;2006年

6 郭少峰 周文翰;2004北京论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N];社会科学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薄洁萍 本报通讯员 张涛;旧学新命:余敦康先生谈易学中的和谐智慧[N];光明日报;2005年

8 王亚明 崔同 孙德中;思想文化:中华文明的核心[N];河南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吴铭 彭韧 ;三种传统的融会与中华文明复兴[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10 ;继承传统 努力创新[N];陕西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渭清;张衡诗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朱晓鹏;王阳明哲学与道家道教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萍;曹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勾俊涛;张衡诗文用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杨仲;儒道互补  中西融合[D];安徽大学;2003年

3 许军;葛洪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李洁;谈《绿野仙踪》的儒道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莉莉;中国现代壁画艺术中的儒和道[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姚明会;“身国同构、儒道互补”[D];安徽大学;2006年

7 左营营;孟庄心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8 许伟东;动机与策略[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9 杨小旭;陶渊明诗文的美学意蕴及当代意义[D];西北大学;2007年

10 张晔;孔子与老子“无为”思想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52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52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7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