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发展范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05:58
【摘要】:本论文重点研究和阐释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审美文化的“发展范式”。主要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在一种系统的、“逻辑”的、有序的演变形式中所展现出的主流轨迹和基本走向,也就是力图使该时代内在于“历史”事象中的审美文化发展“逻辑”(范式)在解读和阐释中浮现出来。 从概念上看,“审美文化”主要是一个从文化的视野来加以界定的有关美、审美和艺术的总范畴,是介于人类感性的、物质的文化活动和理性的、精神的文化活动之间的所有审美化活动、审美化事象的总和;具体包括理论性、思想性、概念性的美学话语、体验性、文本性、形式性的艺术创造、时尚性、习俗性、风情性的现实趣尚和工艺性、器物性、造像性的文化产品等四个层面。这四大层面组合起来就构成了审美文化的完整系统,各自分别发展则可成为某种门类性的、具体个别的审美文化研究。 “发展范式”概念,则是借鉴了美国科学哲学家T.库恩的“范式理论”而提出来的。“范式”(Paradigm)又译作范型、规范,从库恩对该词的使用来看,“范式”主要是指某一时期,被某一科学家集团(或共同体)所引为指导的共同信念,以及他们共同分享的一系列思想模式和范例。这一共同信念和共享模式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对科学研究起着定向的作用。在这里,“范式”主要指的是特定时期指导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普遍、共通的理论框架、体系、思路和方法。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范式”理论看来也就是“范式转换”,即一种范式取代另一种范式的过程。库恩提出“范式”理论及其“转换”学说实际上就是旨在解释科学的历史进程和演变模式,我们借用“范式”理论,主要是借用它所体现的整体把握、系统分析、宏观阐释、逻辑推进、有序描述等学术立场和方法,来完成我们试图揭示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发展演变的总体架构和基本趋势的任务。因而,所谓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的“发展范式”,也就是该时期审美文化在某种规则有序的演变“范式”中所展现的基本架构和主流走向。 之所以提出这个论题,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迄今为止的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工艺、风尚、思潮、文化等等方面的审美特征和美学规律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在认知范围上偏于微观具体而略于宏观总体;在学术立场上偏于局部个别而略于整体系统,在解释重心上偏于社会内容而略于审美“形式”;在评价标准上偏于“伦理主义”而略于“历史主义”;在解释方式上偏于史实性(现象性)描述而略于逻辑性(规律性)把握,等等。这些特点自有其长处,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功不可没;但其短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问题就是不能做到全面、系统、准确、客观地认知和解释对象,不能科学地把握和描述该时期审美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政治到文化、从地域到民族、从思想到现实,从生活到艺术,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乱性、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654234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何传启;正视“两次现代化”的双重挑战[N];文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仪平策;魏晋南北朝审美文化发展范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2 严家明;企业发展中的惯性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胡博远;从“强兵富国”到“富民强国”[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颜晓燕;社区学前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探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蔡伟仁;大学新生经验的新取向: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共同体[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542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54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