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诗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9 01:52
【摘要】:本文以主题学为主要研究方法,着眼曹操现有的作品,放眼作者生平、经历、言论和思想,在文本中发见文化和主题,在主题的建构中把握方向和线索,从而发掘创作主体的心态、人格等文本深层的内涵,试图勾画一幅有关诗人和英雄的精神图谱。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曹操生存背景的梳理和考略,描述曹操“英雄”称谓获得的文化环境,总结英雄称谓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分析界定英雄人格的涵义,引出对“英雄”这一文化和文学母题的观照。第二和第三部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 第二部分是对曹操诗歌的解读分析。在对曹操诗歌系年进行考略的基础上,摒弃文学史对曹操诗歌个案集锦式的分析通例,将其诗歌按自然生成的状态分为四个阶段:(一)早期抒发革新理想之作:《度关山》和《对酒》,情满意浅,质朴无文,诗歌呈现出一种单纯的崇高和壮美,所谓少年失之老成,老年又失之浅露的特点。(二)仕途秉笔,“汉末实录”:《薤露行》和《蒿里行》,这两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和锐利眼光,高度的使命感和自觉的生命意识开始深化,英雄的豪情与热情在这里以一种悲情酝酿着。(三)征战周旋中的风力之作:《善哉行》、《苦寒行》、《步出夏门行》、《却东西门行》、《短歌行》等,此期的作品堪称“鞍马间”造就,但意象雄奇,情思饱满,理盛气偕。(四)晚年的游仙神思之作:《秋胡行》、《气出唱》、《陌上桑》和《精列》。与古直质朴的实录和鞍马间的风力之作不同,此期诗歌较多纷繁的意象和缥缈的意境,耐人寻味。列比意象,透析创作心理,发见一个异己的超越的诗人主体。 此部分分析主要采取文本解读和史料考据相结合的方法,侧重前者。试图以感性的共鸣和理性的考问,寻觅、整合出一条诗人内在的情感线索和理性之思的脉络。 第三部分是对曹操文章的主题与技巧分析。曹操文章率多技巧而少真情,多意志决断而少表达倾诉。这和作者的政治身份与社会地位有关,也是写作者风格的不自觉流露。文和诗在曹操身上可以互证,因为两者的表层主题(平治天下,建功立业)几乎一致。但又有很大的区别,文是作者御千军万马和“立君牧民”的工具,笔在此具有刀剑般的直接效力;而诗和乱世的关系则是间接的,它因为 诗人非凡的“文韬武略”而显得神圣和多义。同时,文因为诗的召唤和对照,而 更其通透。诗文相较,可以发现创作主体自身的矛盾和多面性。故主要采用人格 分析和历史考证的方法来揭示文本以及文本系列背后的文学启示及文化含义。 第四部分是对“英雄”主题的进一步分析,选取曹操诗文中英雄母题下的相 关典型主题,将其放入文学主题史的研究中进行观照和剖析,以期发现新的意义。 在这部分的最后,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总结诗人的处境和英雄的特征及角色意义。 以建安文学为参照,借助当代文艺理论中的“立法”和“阐释”两个概念来评判 曹操这个作为英雄的诗人的立场和价值。 在汉末乱世,曹操作为社会价值的积极创造者和社会角色的大胆实践者,作 为建安文坛的高标和典范,诗以自适,文以周旋;英雄的人格和气质不自觉地融 入文本,融入文化,融入时代,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重复地个案,以及一 个永远传承的主题。 本文无意于照搬套用某一种西方流行理论,而是在吸收借鉴主题学、接受美 学和解释学等理念或方法的同时,根据古典文学文本自身的特点,既采取史料收 集整理的传统研究方法之长,也吸收西方理论长于思辨、系统性强等特点,注重 文献资料整理与理论分析相结合,融一己之见。旨在寻求一种比较科学可行的研 究思路,进一步开掘曹操文学作品的审美深度和思想广度,突出曹操文本的本体 地位和曹操文学的人文内涵,以期为曹操文学研究打开一个新视野。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655398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隋雨竹;论建安诗歌中的尚悲风格[D];延边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55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55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