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文化思想考辨

发布时间:2020-05-12 00:28
【摘要】: 《欧游心影录》是梁启超晚年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笔者从三个方面来对它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是“旅欧与《欧游心影录》的写作”。 首先交代其旅欧目的及行程。其欧游的目的之一有排解政治失意的企图,目的之二是考察欧战后果,目的之三是利用和会外交,尽国民之一份责任。 其次交代《欧游心影录》的篇章与基本内容。全书共分八章,有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发表对欧洲文化的观察和评论,以及对于中国文化建设的主张,第二部分是游历欧洲各地的见闻。 最后介绍《欧游心影录》在梁氏思想历程中的位置。此书不乏振聋发聩的作用,并且在梁氏文化思想的发展变化和最终形成方面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它所包含的文化思想是梁氏晚年文化观“改弦易辙”的预告。 第二部分是“《欧游心影录》文化思想的主要体现”。首先是对西方文明的反省和肯定;其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与推崇;再次是发表对中国未来文化建设若干条件的意见;最后他对西方的社会局势、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欧游使梁氏对“一战”之后欧洲物质匮乏的生活和精神颓废的现状有了亲身感受。因此一方面有对西方物质的和科技的文明的批判与肯定,另一方面,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特性进行批评和反思的同时,又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推崇;在此基础上,梁氏认为文化建设的基本立场是中西融合的文化融合论,并要创造各种条件来建设中国未来的文化。 第三部分是“对《欧游心影录》和梁氏晚期文化成就的评价”。 首先笔者认为梁氏晚期文化思想是他“善”变、“通”变的结果。晚年的“变”是两方面:一是由重“西学“到重“中学”的变化,一是从政治家、宣传家到教育家、学术大师的变化。 其次,他晚期文化活动的基本立场是中西调和的文化融合论,对于“西学”和“中学”都不曾偏废。他并且对文化建设的具体途径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再次,梁氏晚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学术有多方面的贡献。他晚年献身文化教育,开拓了学术史研究的新天地,是近代史上新史学的奠基者,还指出了传统文化研究的原则和方法问题。 最后,谈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从其整个一生看,他介绍新知,宣传独立和自由,对五四时期诸多知识分子影响很深。从《欧游心影录》看,此书对五四运动也是有贡献的:一是它对西方世界的描写和评价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二是它对西方文化的反思批判,对当时过度西化的潮流可起到纠正、降温和清醒等作用。此书的白话文写作实践,对当时的白话文运动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总之,梁氏晚期思想,虽然有一定的片面性,但更具有辩证的清醒的也是睿智的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明;;重探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地基和道路——评李茂民博士新著《在激进与保守之间——梁启超五四时期的新文化思想》[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张跃先;;梁启超晚年的文化思想初探[J];甘肃理论学刊;1991年03期

3 耿云志;五四以后梁启超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思考——以重新解读《欧游心影录》为中心[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4 庄莹;宋守山;;被误读的民族反省——《欧游心影录》再解读[J];作家;2010年20期

5 左银凤;;从《欧游心影录》看梁启超的中西文化观[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6 耿宝银;;梁启超文化思想研究综述[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代兴莉;;梁启超《欧游心影录》文化价值论[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郑大华,哈艳;论梁启超晚年的文化取向和政治取向及其疏离——以《欧游心影录》为中心的分析[J];中州学刊;2005年05期

9 陈其泰;梁启超晚年的文化自觉——《欧游心影录》的思想价值[J];学术研究;2003年07期

10 贾旭东;;范式的转移与意义边界的开放——梁启超五四前后文化思想研究80年[J];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绍春;;梁启超关于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韬;;毛泽东对梁启超新民思想的继承和发展[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3 宋守鹏;;梁启超的师范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5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6 郑匡民;;日本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7 手代木有儿;;梁启超的史界革命与明治时期的历史学——关于晚清的进化论和历史观[A];近代中国(第十四辑)[C];2004年

8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9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10 胡健;;梁启超美育思想新论[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福志;收藏“梁启超”[N];中国矿业报;2002年

2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3 李端 刘东虹;梁启超与北师大的建立[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丽;梁启超的“利用外资观”[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5 记者 王大庆 庄建;梁启超陈寅恪风貌再现[N];光明日报;2010年

6 孙杰;梁启超与“饮水室手稿”[N];中国审计报;2002年

7 陈代湘;妙笔生花启超名噪 牛刀初试太炎遭嫉[N];光明日报;2010年

8 郑师渠;梁启超的科学观[N];光明日报;2002年

9 张家康;梁启超办报[N];人民政协报;2002年

10 郭松民;日本人何以两次帮助梁启超逃难[N];协商新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连云;为求觉世著文章[D];吉林大学;2008年

2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方红梅;梁启超趣味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8年

4 石莹丽;梁启超与中国近现代史学:以跨学科为中心的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郭刚;梁启超与清末的西学东渐[D];武汉大学;2006年

6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姚雅欣;梁启超科学文化知行论稿[D];山西大学;2005年

8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海燕;鲁迅早年思想和梁启超新民说[D];河北大学;2003年

2 李兆国;梁启超的翻译理论与方法[D];山东大学;2008年

3 姜莹;梁启超“新史学”观念生成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5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雷蕾;徘徊在理想与现实的关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艳红;论梁启超的新闻思想[D];湘潭大学;2003年

8 陈勇军;仁爱之治与自由之治[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跃安;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D];湘潭大学;2005年

10 靳路遥;“学术”背后的“思想”[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593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593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46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