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两汉《尚书》学的发展流变

发布时间:2020-05-20 15:54
【摘要】: 本论文主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全方位、多层面地考查总结《尚书》学在两汉时的发展流变。《尚书》作为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影响较大,因而《尚书》不论在思想还是在政治上历来为世人所关注。在《尚书》学发展过程中,两汉时期是其重要的传承阶段:今文《尚书》始终立学于两汉,尤其盛行于西汉;古文《尚书》经过漫长的发展,于东汉胜过今文而流行。今古文之争始于西汉末,到东汉末最终融合。本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今文《尚书》的发展流变。秦博士伏生在秦末收藏并在汉初传授《尚书》,而且对它进行了研究,撰《尚书大传》。而后今文分为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并立为官学。立为官学的今文《尚书》在西汉甚是流行,且代代传承而不衰。三家同源而出,都推崇孔子,重微言大义,讲究通经致用,迷信谶纬,侈谈阴阳灾异。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及各家主要代表人物的自身因素,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欧阳家兴起最早并始终流行于两汉,经学最为纯正;夏侯家首谈阴阳灾异,大夏侯家与政治关系最为密切,小夏侯家首为章句,烦琐经说。然今文家又严守师法、家法,因此他们之间互有辩难,《五经》论议由此而起。 第二章古文《尚书》的发展流变。古文初出孔壁,孔安国后得并以今文读之,且为之训诂。古文由于遭诬蛊未立官学,只在民间流传。西汉中后期,刘歆争立并于王莽时立学。到东汉古文《尚书》虽未立学,但古文家已开始走上仕途。在白虎观《五经》论议中,古文《尚书》显示了其相对于弊端纷出的今文的优越性,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而盛行。古文说重文字训诂、典章制度的考订,又杂取各家众说,喜折中调和。 第三章今古文《尚书》的不同与争斗。今古文开始只是文(字)体不同,后来经过隶变、传抄,经文渐有不同。由于今古两家所传《尚书》经文的不同,以及两家经师社会政治地位的不同,对《尚书》的解说渐有区别。今文家在传授《尚书》时重微言大义,迷信谶纬,强调通经致用;而古文家则宣扬先帝的“圣道王功”,注重文字训诂,对制度器物的考查。古文《尚书》由于后出且比今文更完备,刘歆建议立为官学;然今文家为了垄断仕途之特权,便极力反对古文立学。到东汉,今古文《尚书》之争才真正成为学术之争,贾逵之论和白虎观论议使古文《尚书》彻底战胜今文。 第四章今古文《尚书》的相同与融合。今古文《尚书》之间虽然有论难,然并不是壁垒森严、水火不容。今古文《尚书》所传习均为相同的二十九篇,其中文字虽有不同,然仅有占少数的七百余字,所以今古文《尚书》经文确切地说是大同小异。虽然今古文《尚书》家在具体解释上有所不同,但都宣扬儒家思想,都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经文、经说的基本一致是它们融合的基础。到东汉,今文《尚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逐渐失去统治地位,而古文《尚书》日益强盛,这时五经兼通、今古兼通的古文家就担负起融合今古文的任务。直到郑玄注古文《尚书》及《尚书大传》,今古兼取,今古文《尚书》最终融合。 本论文的创新在于:首先根据《儒林传》等所载《尚书》家的传承关系,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等方面的考查,总结出各家在思想、政治上的学说观点,理出各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变化,并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原因;其次又比较《尚书》各家同异,分析《尚书》之争与融合的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贞;郭玉峰;;社会阶层视阈下两汉寡妇再嫁现象论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2 党会先;;两汉时期贵州民族政策研究综述[J];人民论坛;2011年23期

3 崔锐;;论两汉时期的女子教育[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年05期

4 王璐;;曹子建诗歌用韵考[J];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5 孔宾;;从礼制到节庆——先秦两汉时期社祭的变迁[J];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6 杨国誉;晋文;;“上行”与“下效”——对两汉“崇俭抑奢”风尚的再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7 石新宁;;浅谈现代诗歌的空间结构[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8 徐栩;;读《中国出版通史·先秦两汉卷》[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04期

9 张齐明;;《太平经》所见汉代风水观念及理论形态[J];南都学坛;2011年05期

10 郭敖鸿;;刍议两汉时期刑徒兵和少数民族兵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占魁;;试论两汉时期巴彦淖尔盟的经济与货币[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六辑)[C];2006年

2 卜风贤;樊志民;;两汉宫廷斗争中用毒现象透析[A];第一届中国古代毒物学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王愿;;先秦两汉时期导引内涵与地位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4 崔向东;;汉代豪族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5 周永卫;;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徐晓望;;论汉唐宋元福州城市的发展[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3年

7 唐光孝;;试析汉代比翼鸟是传说中的凤凰合体形象[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建国;;汉唐之际五铢钱制衰落与变革新论[A];六朝货币与铸钱工艺研究[C];2003年

9 王博;傅明方;;包孜东、麻扎甫塘古墓与龟兹古国文化[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10 马艳辉;;史部独立与史学批评的发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杨振红;两汉时期的农器演进及其地位[N];光明日报;2002年

2 李小树;两汉时期史学的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巩文;两汉时期出土的金丝与金粒细工装饰品[N];中国文物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汤文学;亚布力“狼洞”发现战国两汉时期遗址[N];哈尔滨日报;2008年

5 孟祥才;论儒学在先秦两汉时期的传播[N];光明日报;2002年

6 记者 陈香;《两汉全书》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国风;两汉时期的祭祖[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8 余三定;史论兼备的艺术心理学著作[N];光明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程益聪;贵乡街的变迁[N];邯郸日报;2011年

10 杨哲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里耶与岭南[N];中国文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飞;两汉常用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洪涌;先秦两汉商业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余静;中国南方地区两汉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魏兆惠;两汉语法专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张卫星;先秦至两汉出土甲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7 刘永强;两汉时期的西域及其经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淑萍;两汉时期脏腑证候与脏腑辨证方法的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4年

9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范志军;汉代丧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文静;论两汉时期的尊老养老传统[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杨会军;两汉社会保障制度及实践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3 巩振英;两汉女性婚姻观略论[D];兰州大学;2012年

4 李家钊;两汉救荒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赵锐;两汉关中地区自然灾害与政府应对策略相互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敬德;两汉皇家园林社会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韩晓燕;齐鲁士人与两汉政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绪峰;两汉孟子学简史[D];山东大学;2007年

9 吴伟伟;两汉风俗变异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雪莲;两汉扶风班氏家族文学考论[D];湘潭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728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728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0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