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16:14
【摘要】:国内研究者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理论与中国文学批评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单纯的理论探讨,或者是简单的历史梳理,极少将“史”与“论”融为一体。笔者试图朝这一方向努力,探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理论满足了中国文学批评什么样的内在需要和给中国文学批评带来了什么样的文化质素等问题,并且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以期同行共议。 本文分析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理论,以及它对中国文艺批评在视角和方法上的影响,探究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历程、发展特点和成败得失。着重分析一些较为自觉地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模式进行文学批评的研究成果,因为它显示着一种方法论的革命和思维方式的拓展,代表了本土化、民族化的选择特征。在对历史梳理的基础上,结合理论探讨,把握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的中国特色,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社会学批评与心理学批评的结合。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09
本文编号:2674565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宁;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影响与流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2 王宁;朱光潜与弗洛伊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3 王宁;西方文艺思潮与新时期中国文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4 张颐武;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读《深层心理学与文学批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6期
5 尹鸿;精神分析学说与新时期小说创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6 刘长兴;弗洛伊德无意识论浅析[J];长白学刊;1989年04期
7 王守仁;精神分析理论与现代文艺批评[J];当代外国文学;1992年04期
8 町泽静夫,李容讷 ,李守田;梦与艺术[J];东疆学刊;1986年02期
9 赫伯特·里德,张祖培 ,李无忌;精神分析与文学批评[J];东疆学刊;1986年02期
10 夏仲翼;论现代主义文艺思潮(上)[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颐武;[N];文艺报;2002年
,本文编号:26745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7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