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生”与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构
【学位授予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文昌;“进化论”与五四新文学[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张俊才;;林纾对“五四”新文学的贡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04期
3 李军;;文学:个体生命的审美[J];文艺争鸣;2006年05期
4 武新军;;五四新文学与革命文学关系研究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秦艳华;路英勇;;五四新文学出版的文化品格[J];文艺争鸣;2008年11期
6 李振声;;重溯中国新文学精神之源:新文学与晚清新思想学术运动[J];扬子江评论;2008年05期
7 朱双一;;《台湾民报》对五四新文学作品的介绍及其影响和作用[J];台湾研究集刊;2008年04期
8 段怀清;;论辜鸿铭与五四新文学[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陈黎明;;现代方向上的同路人——论五四新文学与出版业互动关系[J];南方论丛;2004年02期
10 姜国;谷英姿;;讽世与变革——南社小说的社会观[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园;;读洪子诚著《1956,百花时代》[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2 张炯;;新三十年文学的超越性[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3 刘福勤;;瞿秋白与鲁迅文学传统[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4 晏如;;译事五题[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5 宋致新;吴永平;;瞿秋白与文艺大众化[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6 高翔;;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7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两种传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宋剑华;;论“言志”诗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在影响[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9 曾令存;;“40—70年代中国文学”[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纳;;社团、势力及其他——从一个角度介入“五四”文学史[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学义;《认同与互动》以出版视角观照五四新文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2 吴义勤 房伟;文学:在现代性的认同与互动之间[N];文学报;2005年
3 张梦阳;五四新文学发生背景的理性透视[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重新审视新文学的起源[N];解放日报;2007年
5 孔范今;出版对于新文学的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平民、平民文学和平民利益[N];文汇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徐启建;中韩专家:亚洲有一些共同的文化命题[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袁进;寻找失落的历史[N];文汇报;2007年
9 段美乔;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辜也平;先锋、常态与文学范式的转换[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文参;五四新文学的民间文学资源[D];兰州大学;2006年
2 员怒华;“四大副刊”与五四新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卢国华;五四新文学语境的一种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姚涵;从“半侬”到“半农”[D];复旦大学;2009年
5 曹亚明;承续与超越[D];暨南大学;2008年
6 张艳华;五四文学的语言选择与文体流变[D];山东大学;2007年
7 张文娟;五四文学中的女子问题叙事[D];吉林大学;2008年
8 汤奇云;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秦艳华;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出版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周立民;五四精神的叙述与实践[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冀;“为人生”与五四新文学的理论建构[D];海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海英;美国文学对中国五四新文学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2年
3 温翼;忧郁:五四新文学的“时代病”[D];西南大学;2010年
4 陈瑞琴;五四新文学的儿童本位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肖莹;《苦闷的象征》与五四新文学[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6 吴高余;屈原与五四新文学[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彭胜华;五四新文学与五四运动及五卅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周燕红;从“为人生而艺术”到“为无产阶级而艺术”[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何刚晴;五四新文学的晚清思想渊源[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李岩;论五四启蒙文学的现代性[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686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86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