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九十年代都市文学的现代性

发布时间:2020-05-31 20:35
【摘要】:九十年代的现代中国文学涌现出大量的表现现代都市人类的生存现实与精神状态的审美文学文本。这些文本是以极具现代性文化特征与审美特征的面目出现的。都市文学的创作主体们置身于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都市生存的现实当中,,或以关于现代性的现实叙事或以现代性的想象叙事在不同而又相近的层面上,书写自身独特的现代性经验与想象。 但是,当前的文学批评者对九十年代的都市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理论的阐释与经验的总结也没有深入下去。尽管研究者们对于阐释都市文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对其本体特征、话语方式、精神取向做出了一些贡献。但总体看来,目前都市文学的研究往往只停留在经验阐释的层面,研究太随意、只重视微观性的透视而缺乏整体系统的把握与阐释。 对九十年代都市文学现代性特征的研究离不开整个中国趋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与历史背景,离不开对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现代性资源的认识、理解与借鉴。应该说现代性问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但是,九十年代最具时代性的特征恰恰是其现代性特征。其表现如下: 一、现代性之与都市文学研究。现代性作为一个功能性的理论概念是对个体和社会形态及其品质由前现代转变成现代之后的现代现象的总体特征的把握与总结。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是与现代中国这一民族国家的概念相伴而生的。它是现代中国人在现代中国的基本生存空间中对现实生存的体验,对生存权利、自由与幸福的追求与渴望。九十年代都市文学作为一个审美文化的群体结构,其现代性的核心结构应是:既表现都市这一现代文化空间与现代人之间双向现代性经验的塑造与营构,也表现这一空间中人类的生存感受、生活方式等主体自我意识到的社会意识、思想意识与审美意识。运用关系思维,在主体与社会、社会与文本、文本与主体的多重关系中考察都市文学的现代性特征,这是我们研究都市文学现代性特征的出发点。 二、主体:现代性经验的书写者。九十年代都市文学的创作主体开始主动 追求当下利益。以实利价值为主导的创作观念表现在文本中有以下几点:(1)、 以“欲”为原动力、以非理性叙事策略的现代性书写使个人化语溢出启蒙话语与 政治话语。(2)、以人的自然人性的合理性对抗或拒绝社会制度与物质文明对人 性的束缚。(3)、表现个体道德优先、伦理私化的现代性道德伦理。 三、都市:意象化的生存空间。都市在九十年代都市文学中不但是创作主 体的言说对象,而且是主体与人物对象通过审美观照所形成的意象化的生存空 间。这表现为:(一)、都市形象是被物化的形象,它是以符号化的物质形态存在 并与主人公的当下生活与精神现实发生关联。它们的意义生产的可能性首先在于 这些物质符号的同时性与并置性,其次这种物化符号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具有强大 的生产性。(二)、意象化的都市形象。这体现在都市空间的叙事功能、隐喻与象 征功能上。都市空间或以同质或异质的形式并置,或构成复调的审美空间。这些 方面构成了文本意义与审美的张力。 四、主题的非理性表达中的现代性表征。都市文学的主题本身既蕴含着丰 富的哲学意义,又体现着鲜明的现代非理性表征。(1)、麻醉消费的主题,这一 主题的书写既是人们以欲望为核心作为人的驱动力追求现实利益的必然产物,也 是丧失了人的完整性与整体感的现代人自我逻辑发展的结果。(2)、两性模式中 的邂逅主题,这一主题的写作把人作为个体的感觉、性情、情绪等情意欲的非理 性问题提了出来,表达了都市男女情感方式与人际关系的现代性特点。(3)、物 质对人的奴役与物化,物质符号的巨大力量在于对人的本能结构与价值意向的扭 曲与修改。 总之,都市文学的现代性一方面连接社会与文化,一方面又潜隐在文本的 深层审美结构中;而文本的深层审美结构又体现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这一切 通过社会心理机制的连接而使都市文学的现代性品格呈现出文化与审美的多重 内涵。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平阳;;雷平阳乡村小说的现代性(编后记)[J];边疆文学;2011年07期

2 刘琼;;革命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现代性应“在场”[J];创作评谭;2011年04期

3 宋宇;;异文化:推动现代性向多元发展[J];绿叶;2011年07期

4 刘雄仕;;论沈从文的现代性文化反思[J];南昌高专学报;2011年03期

5 吴文瀚;;传承与保护同举,交流与融汇并行——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中原文化[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马雪梅;;沈从文的现代性[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高名潞;现代和前卫的标尺是什么?[J];艺术·生活;2005年05期

8 王小兵;;论严复翻译作品中的现代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9 吴佳宇;;浅论近代英美文学的现代性潮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10 王伟;;台湾电影的现代性书写[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2 陈家琪;;现代性背景下的宗教与信仰问题(发言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邢颖;管巍;;全聚德商业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A];商业文化精品文库[C];2001年

4 詹艾斌;;新写实小说的现代性书写二题[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任映红;;自我形塑:古村落农民的现代性嬗变[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高连克;;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反思:论发展的现代性后果[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韩震;;全球化、现代消费和人的认同[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曾一果;;重建上海的“现代性”:一份杂志与它的“城市”[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10 张谦;;孔子孝道理论的现代性——孔子孝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与价值[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小驹;都市文学缘何“缺席”[N];中国文化报;2005年

2 李东华;当代都市文学的现状与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3 杨宏海 白烨;都市文学的现状与走向[N];深圳特区报;2005年

4 杨宏海 白烨;关于中国当代都市文学的对话(下)[N];文艺报;2005年

5 南翔;深圳都市文学的前瞻[N];文艺报;2005年

6 李东华;都市文学“进行时”[N];中华新闻报;2005年

7 陈尚伟;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N];天津日报;2009年

8 汪晖;关于“早期现代性”及其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范垂功;关注现代性的运行[N];文艺报;2011年

10 朱红文;现代性与人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跃;理性与躁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韩冷;现代性内涵的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马长山;现代性与私法文化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4年

4 蒋炜;现代性的社会控制图式转换[D];吉林大学;2005年

5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雪松;公民文化与法治秩序[D];黑龙江大学;2005年

7 顾梅珑;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杜伟;体育课程制度的现代性审视[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杨学民;现代性与台湾《现代文学》杂志小说[D];复旦大学;2004年

10 钟丽茜;回忆与存在[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书强;论九十年代都市文学的现代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颖;摩登上海的“光”与“色”[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朱利民;质疑新文学“不证自明”的现代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4 于惠;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现代性意义[D];苏州大学;2006年

5 刘倩;民族主义:历史、现状与未来[D];厦门大学;2006年

6 金及云;现代性及鲁迅个体生存观念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7 戴伟平;诗歌翻译与现代性[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全峰梅;模糊的拱门——建筑性的现代性现象学考察[D];广西大学;2004年

9 拜云洁;日本平面设计审美意味的民族性和现代性[D];河南大学;2005年

10 叶晓波;中国工笔画绘画语言的现代性探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90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690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0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