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学的晚清思想渊源
发布时间:2020-06-15 03:05
【摘要】: 五四时期同时拥有文学启蒙观、文学审美观和综合文学观——“人的文学”等多元辩证形态。但其形成并非突发,其量变过程和思想语境的形成始于晚清,正是晚清现代性萌芽与开端的历史积淀,成就了“五四”多元文学景观。 五四是思想启蒙的时代,五四文学充满了启蒙理性主义,在这种精神下的文学观念带有了浓厚的社会性、现实性、批判性和工具性倾向。五四文学革命中所带有的强烈工具性和功利论的文学主张和实践在启蒙话语、创作倾向、知识范式等方面均延续了晚清的“新小说”运动。 在启蒙的背后,在“人的觉醒”之后,个人主义情感与美感的自觉,成为了文学的另一种追求。五四时期文学的独立性与审美性的强调与启蒙文学观针锋相对,当然这种对峙,仍然从晚清开始:这不仅有创作倾向上身体性、情感性话语的共鸣;还有自叙传、主观化抒情小说,日记体、书信体等私人化小说叙事模式的承接;更有理论话语上坚持文学情感性、自身性、独立性、审美性的延续。 五四文学观念既有强调社会、现实、人生的启蒙文学观,又有强调情感、美感、文学自身意义的独立文学观。对这一正一反的对峙,五四时期出现了将两者结合,辩证统一的文学观——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观念。其实不光是周作人的“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创造社的文学观念也并非是纯粹的“艺术派”,而是将“人生与艺术”在更高程度上进行了统一。文学研究会中,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冰心等许多成员均表明要将人生与艺术结合,否认一种为宣传、教育而作的文学。这种历史性的综合意识很大程度上渊源于晚清,特别是王国维、黄魔西、东海觉我、金松岑等人对文学的看法。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713799
【学位授予单位】:厦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6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江曙;论郑振铎的中国古代小说整理与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137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1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