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的创作道路和文学命运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彭莹;曹丽霞;;从《玩偶之家》看中西语境中的个性主义[J];青年文学家;2011年12期
2 曾穗菁;;瑕瑜互见的变奏曲——丁玲“向左转”问题的再思考[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张喜田;;城市向往与乡村想象的碰撞与交融——丁玲创作中文化身份困惑的研究[J];当代文坛;2011年04期
4 侯文宁;;西方文学对丁玲早期作品的影响[J];文学教育(中);2011年06期
5 季桂起;;“众声喧哗”中的高亢主调——论清末民初的启蒙主义文学观[J];中国文学研究;2011年03期
6 朱双一;;启蒙现代性与中华传统思想的调和与互补——林履信著述论[J];台湾研究集刊;2011年03期
7 祝学剑;;论左翼文学在延安的转型与重塑[J];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孙正国;;中国想象中的女性恋人[J];文化月刊;2011年08期
9 贺殿广;;论周作人文学思想的现代性[J];文艺争鸣;2011年15期
10 郑小霞;;浅议《摩罗诗力说》[J];青春岁月;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联芬;;由郭沫若对现代中国个性主义思想的反省[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2 支克坚;;一个被简单化了的主题——关于鲁迅小说及新文学革命现实主义发展中的个性主义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3 张学植;;郭沫若早期个性主义思想发展的基本轨迹[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4 王野;;“革命文学”论争与福本和夫——关于鲁迅小说及新文学革命现实主义发展中的个性主义问题[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5 王法周;;关于“五四”个人主义思想的几个问题[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6 李晓虹;;郭沫若与先秦儒家“动的”文化精神[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7 姜铮;;人文主义的浪漫式觉醒——论《三叶集》中的郭沫若思想[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8 周光凡;;20世纪90年代以前上海城市精神的缘起和流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9 王骏骥;;郭沫若由个人主义向“无我”“突变”的文化根据[A];郭沫若与百年中国学术文化回望[C];2002年
10 耿云志;;清末思想文化变迁的几个大趋势[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迪;掌上电脑演绎“个性主义” [N];中国电子报;2002年
2 崔志远;卓绝蜕变中的辉煌[N];河北日报;2005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耿云志;呼唤新青年 传递新思想[N];人民日报;2011年
4 周志强;新语文:拒绝还是接受[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唐岫敏;一部西方传记的传记[N];文艺报;2008年
6 秦弓;1984——2007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N];人民政协报;2008年
7 秦弓;1984~2007年中国现代文学博士论文选题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王郁;传统文学对接网络文学1+1>2?[N];科技日报;2008年
9 刘军;文学的灯火[N];人民日报;2009年
10 姜文振;文学社会作用的两个重要维度[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炼;张君劢的伦理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胡金木;启蒙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宏志;中国个性伦理的萌发与展开[D];黑龙江大学;2006年
4 张红军;共生与互动[D];山东大学;2007年
5 程亚丽;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欣;师陀论[D];兰州大学;2011年
7 雷莹;中国现代作家自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段炼;世俗时代的意义探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迟蕊;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凤翎;丁玲的创作道路和文学命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瑛;丁玲的“革命加恋爱”小说解读[D];郑州大学;2007年
3 黄海霞;“自我”与“革命”的交织变奏[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蒋素珍;“文艺与政治的歧途”[D];河北大学;2006年
5 吴小东;“突进”与“退回”[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肖常纬;论丁玲二十世纪20年代—40年代小说中的男性形象[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红菊;艺术辩证原则的适度把握[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梁菲菲;消融与重构[D];山东大学;2009年
9 解玉洁;“父亲”的死与生:丁玲的精神创伤与文学想象(1927-1948)[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艇;印象都市:丁玲的上海情结[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276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27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