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知音”说的鉴赏交流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00:49
【摘要】: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理论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这其中涉及本体论、创作论、文体论、风格论、文学史论等诸多方面。当然,作为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鉴赏活动也是刘勰极为关注的对象。“知音”说集中体现了其对于鉴赏论的创见,对后世的鉴赏理论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知音”说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序志》云:“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巧,《翰林》浅而寡要。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1]刘勰对于当时文学鉴赏未能客观公正地求因明变的状况很不满意,他认为这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致。因此,“知音”说从鉴赏交流的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文学鉴赏理论。刘勰认为,“知音”是实现作家创作和作品价值的关键。因此,如何使鉴赏者成为作家的知音,是“知音”说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文学鉴赏活动首先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这点出发,刘勰从主客体两方面对“知音难觅”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探讨。就主体方面而言,导致知音难觅的原因有三:“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勰强调鉴赏主体要有“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鉴赏态度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敏锐的“识照”能力。在客体方面,导致知音难觅的原因是“篇章杂沓,质文交加”,“文情难鉴”,体不易分,意不易寻。通过对作品构成不同角度的“六观”的考察,刘勰提出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文学交流过程,并且认为“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观文辄见其心”,由观文至见心是鉴赏交流的目的。作者将其心灵观照过的社会人生带入创作并以作品的形式传达给鉴赏者;鉴赏者凭借作品这个载体实现与作者情感经验的交流并进而达到与作者心灵交流的目的。鉴赏主体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有赖于作品这个中介的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是作品存在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学的意义,蕴含于语言之中,又有赖于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和创造。因此,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就成为了这一鉴赏交流理论的内在逻辑。为了更有效地实现鉴赏者与作家之间的心灵交流,刘勰还强调鉴赏主体要运用“圆照”、“玩绎”、“见异”的鉴赏方法,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对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味进行把玩,并进而透过作品把握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心灵世界。至此,鉴赏者与作家的心灵息息相通,文学的价值也自然彰显,而鉴赏者通过“再创造”也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 刘勰的“知音”说将鉴赏者、作品和作家联系在一起,构建了一个系统的文学鉴赏理论,这为后世的文学鉴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知音”说在现代语境及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理论的视域中仍具有独特的魅力,对于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建设不失为有益的借鉴,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的日常交往也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737507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建君;;如何成为作者的知音[J];文教资料;201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琳;论《文心雕龙》的主体间性[D];华侨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37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37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