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个人主义”与张爱玲及当下意义

发布时间:2020-07-22 20:31
【摘要】: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张爱玲热”的出现及对张爱玲当下意义的解读使我认识到“张爱玲热”的关键和明显的误读之点在文化层面上是一种有所偏执的“个人主义”,一种只注重个人物欲的满足和个性自由、个人情调的“个人主义”。而从这一角度解读分析张爱玲作品的人却少之又少。 “个人主义”在中国一直作为一个贬义词而存在,而在当下却有潜性认同的趋势,但不管是贬义还是褒义,这一概念都需要廓清并指出其原本意义,这对于纠正当下某些观念是有重要价值的。通过对“个人主义”与张爱玲及其文本的分析,也有助于大众“警惕”对张爱玲的误读及其不良影响。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探究“张爱玲热”的原因。通过分析沦陷区的时代氛围:空洞的时间指认、无根的失宠时代、膨胀的个人欲望三个特征与当代中国某些“当代性”的契合发现“张爱玲热”及其被误读的原因所在,及这种热潮背后潜行的思想文化指向——一种有所偏执的“个人主义”。 第二部分主要依据史蒂文?卢克斯的《个人主义》并结合相关资料梳理“个人主义”在西方几个主要国家的语义史。指出“个人主义”的本质和两种不同的偏执而产生的后果。进而指出“个人主义”在“五四”人如胡适、鲁迅手中的引进和完善,并由张爱玲在沦陷的上海传承。 第三部分重点分析张爱玲及其文本的“个人主义”。首先从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上海这一“文化父亲”,海派影响四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个人主义”形成的原因,再从自主、隐私、自我发展三个角度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健全的“个人主义”对人性的烛照,并认为张爱玲的“个人主义”不止是仅仅为个人的,而是经由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达到社会、国家的完善和发展,以至更多。 第四部分通过对当下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误读的分析,指出一种庸俗的狭隘的“个人主义”的抬头和人性自律的丧失。分析90 年代文坛颇有代表性的“晚生代”的断裂现象并指出“个体时代”的“伪个人主义”的危险。指出张爱玲作品中被遮蔽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的意义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英敏;评析大学生中流行的三种资产阶级人生观[J];道德与文明;1991年04期

2 魏新高;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伦理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1993年04期

3 张宏毅;美国的价值观和我们的价值取向[J];真理的追求;1994年03期

4 李文斌;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姜先行;对个人主义的重新认识[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6 徐克谦;论庄子式的个人主义——兼论东、西方“个人主义”传统之异同[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7 张美萍;关于人的价值的理论思考——兼谈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王爱琦;关于人的价值的若干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4期

9 王晓毅;小岗村的悖论[J];读书;2004年06期

10 马慧丽;;浅谈英汉礼貌语言的差异——以对“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的不同理解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辛人;;提倡个人主义道德伦理与中国当代国情不能相容——与《道德建设不能超越经济发展现实》一文商榷[A];灯塔颂——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七十五周年论文专辑[C];1996年

2 冯苗苗;;从民间童话看中西价值观的差异[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徐云;江光荣;;习得性无助理论述评[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杜雯婷;;从流行广告语看青少年文化中的“个人主义”[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陈小明;;反抗社会、热爱国家——郭沫若五四思想中的个人主义与人格主义成分[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6 蒋丽;;闲谈法国人——法国人的社会文化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陈德用;;实用主义话语意识形态与人物个性化语言的翻译——《红楼梦》中王熙凤个性化语言的翻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婷婷;;盛宴的背后——在青春文学中寻找和重构青少年身份认同[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许启贤;;论冯定为社会主义伦理学作出的主要贡献[A];平凡的真理 非凡的求索——纪念冯定百年诞辰研究文集[C];2002年

10 赵司空;;论布达佩斯学派的“需要”理论及其困境[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军玲;《小团圆》再掀“张爱玲热”[N];人民政协报;2009年

2 高昌;让“张爱玲热”回归文本[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舒晋瑜;佚文遗作双问世 再度惹眼张爱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丽琼;张爱玲 一个不老的文化符号?[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5 焦婷;《色,戒》上映引发书店“张爱玲热”[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6 本报书评人 宫敬才;英国个人主义起源于13世纪吗?[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刘继业;萧红和张爱玲:文学天才的两种境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陈福康;上海拟开发张爱玲故居?[N];中华读书报;2008年

9 相晓冬;终结决策的“个人主义”时代[N];中国企业报;2006年

10 王昊 黄敏;哈马斯想建联合政府誓言要杜绝个人主义[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金木;启蒙与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潘小军;艰难中前行[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3 王美春;从“先驱”到“附逆”[D];山东大学;2008年

4 陈奔;爱默生与美国个人主义[D];厦门大学;2008年

5 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刘长远;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文化价值观变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7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8 陈文辉;传统文化对周作人的影响以及周作人的道路[D];复旦大学;2011年

9 熊洁;道德金律之解析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8年

10 聂文军;亚当·斯密经济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孝娟;“个人主义”与张爱玲及当下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小云;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孙文红;文化视野下美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历程[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宋扬;“个”的思想下的鲁迅[D];吉林大学;2005年

5 王志刚;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评析[D];东南大学;2006年

6 裴水妹;解构美国个人主义的宏大叙事:对《人性的污秽》的文化解读[D];厦门大学;2008年

7 牟正甫;章士钊儒家特征的民主观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8 毕倩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9 王璐;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对成人英语学习者学习信念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庆华;杜威对美国文化的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663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663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e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