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抗战与新文学
发布时间:2020-07-29 19:29
【摘要】:新文学的发展历来认为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五四”启蒙时期的知识分子传统,一个是上世纪30年代在抗战中真正实践的大众传统。后者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新文学由城市走向民间后的历史选择。作为唤醒民众,教育民众的重要工具,新文学一改“五四”时期局限在城市知识阶层中的特点,以大众化、通俗化的实践密切了与大众的联系。而追溯新文学大众传统形成的渊源时,武汉抗战无疑应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对象。 武汉抗战是抗战初期继上海、南京、徐州战事后一次全国动员的战役,是抗战由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的转折点。为了论述的客观与完整,本论文中所涉及的武汉抗战特指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守到1938年底武汉撤守这一时期的中国抗战。在此期间,新文学中心落址武汉,新文学的大众传统在战争情势下逐渐成形,新的文学规范与格局也初具规模。 论文的第一章从新文学作家队伍的构成,主要文学期刊的创刊,文学艺术社团、机构的成立等三个方面论述了1938年的武汉正式形成全国新文学中心。并从政治因素、地理因素、战争策略、战势发展四个方面考察了新文学中心转移到武汉的原因。 第二章首先考察了新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关系,二者在抗战前因满足各自读者群的需要而并行不悖,但抗战特定的历史语境则要求新文学与大众文学从二元分立走向互相融汇。而融汇的途径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实践的步骤则是文艺的通俗化与大众化。其次,本章还从文本内容、文学样式、文学的消费与接受等方面论述了武汉战时文学的新面貌。 第三章首先从历史钩沉中重新评价了武汉战时文学,并提出应回到特定的历史语境中,持一种开放宽容的态度,不能因文学中的宣传色彩而简单否定文学性,也不能因为大众形式的利用而武断否定艺术性。其次,本章还论述了武汉战时文学中日臻成熟的大众传统使新文学实现由欧化向民族化的转变,这对新的文学规范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武汉抗战使新文学进程发生重大调整,这对随后的四十年代文学及建国后相当长时间的文学均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6
本文编号:2774399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江满情;一部颇有特色的抗战阶段史──评《武汉抗战史》[J];江汉论坛;1999年04期
2 杨志翔;论武汉大会战对抗战进程的影响[J];学习与实践;2005年05期
本文编号:27743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74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