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物色观形成之历史过程及其文学实践

发布时间:2020-08-13 07:08
【摘要】: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归纳当时描写自然山水的文学经验,并探讨了外在自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以“物色观”来概括中古玄学与佛学交融而形成的“心”“物”关系。本文注重把握中古对于“外在世界”和“自我”哲学思考的思想线索,揭示“物色观”形成原因及过程,并进而分析谢灵运“山水”的出现及其美学特征。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总结和中间三章。绪论包括本文的理论基础及整体构思、论文题目的阐释、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等。 第一章分别对《诗经》、先秦诸子、屈赋、汉代文学进行考察,以分析先秦两汉文学中体现的自然意识和自我认知,并将此作为与中古思想、文学进行比较的基础。 第二章“魏晋文学——从抒情到感悟”,首先从现象上把握魏晋文学从抒情向感悟发展的过程,以陆机为肇端分析其文学思想中体现出的从“感物”向“感悟”的转折;然后就魏晋玄学从王弼到郭象的发展揭示魏晋文学变化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对具体文学作品内在思路的解析,以把握其中“心物关系”的变化。由本章而揭示出“自然物象”在魏晋文学中因为“时间”这一因素而如何成为关注的对象,并进而在魏晋玄学中定型为“观化”的对象。 第三章“玄学与佛教的融合与‘山水诗’的艺术实践”,分为五节,首先对安世高译经之“五阴”说与荀子“缘天官”之词汇进行对比考察,以此把握佛教初传时佛学对中国思想的改造和渗透;第二节以支遁为核心从现象上揭示东晋时佛学进入中国思想的历史契机;第三节从僧肇对“六家七宗”的批判及慧远的佛学理论分析玄佛交融的内在理路及其思想结成;第四节把握谢灵运山水诗中包含的因玄佛交融而形成的“物色山水”之美学特征;最后一节则通过对“色”字诸义的语源学考察,分析佛教译经如何通过概念而渗入到思想的层面,进而文人又对之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形成南朝诗歌中“色空”关照下的美学特征。 最后一部分总和各章的观点作贯通的分析,并寻求与当时若干文学理论的互证。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博;;《文心雕龙》中“神与物游”与“心物交融”所指异同[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2 兰寿春;;“物感”理论在魏晋南北朝的传承与发展[J];文艺评论;2011年06期

3 高凤桐;;荀子美学思想探微[J];美与时代(下);2011年08期

4 付以琼;;“兴”义溯源及其历史演变[J];兰台世界;2011年13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兰宇冬;物色观形成之历史过程及其文学实践[D];复旦大学;2006年

2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炜莉;魏晋南北朝行旅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孙丽;论文学创作发生论的物感说[D];吉林大学;2008年

3 洪彦龙;论南朝物色观及其与山水诗之关系[D];厦门大学;2008年

4 兰寿春;唐前“物感”说的生成与嬗变[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迪泳;徜徉于心物之间[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马玉陇;王阳明的心物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曹传安;熊十力哲性诗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陈俊杰;心灵哲学视阈下的笛卡尔心身关系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建华;王阳明良知学说阐释[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杨文斌;宗炳神不灭论思想述论[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916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916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e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