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世俗美学思想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军;李渔小说创作同戏剧创作的关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杜书嬴;《李渔的仪容美学》序说[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3 ;李渔小说创作论[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5期
4 柴国珍;简论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戏剧的教育功用[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5 徐保卫;论李渔文学艺术创作的技术主义倾向[J];艺术百家;1999年03期
6 黄果泉;李渔家庭戏班综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王正兵;李渔小说通俗论[J];文史杂志;2002年05期
8 王晓春;论戏剧对李渔小说叙事形态的影响[J];学术交流;2003年10期
9 杜书瀛;李渔生平思想概观[J];文史哲;1983年06期
10 张成全;;笠翁本草与情海郎中——论李渔创作的医学品格[J];明清小说研究;1992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继华;;宜:李渔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冈晴夫;;李渔与平贺源内——日中“戏作(Gesaku)”之比较[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岳毅平;;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探析[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蔡钟翔;;金圣叹的小说结构理论[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王尤东;;作文教学的灵魂—创新[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大军;;谈昆剧《张协状元》的戏乐精神[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7 孙玫;;“三突出”与“立主脑”——透视京剧“样板戏”中的传统审美意识[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张晓东;;谈谈作文的中心思想[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熊文钦;石麟;;从“水浒戏”到《水浒传》看李逵形象的发展[A];水浒争鸣(第一辑)[C];1982年
10 阚红卫;;长期毒性实验血液学、血液生化学检测结果浅析[A];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专题负责人培训班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叶辉 严红枫;400年李渔“热”了4次[N];光明日报;2011年
2 陈一平;力挺“李渔家茶”做成文化茶[N];浙江日报;2011年
3 夏烈 郭梅;关于“李渔”的赞和弹[N];中国邮政报;2004年
4 兰溪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 刘成芝;李渔文化的现代性及其现实意义[N];金华日报;2011年
5 黄强;李渔与芥子园[N];南京日报;2008年
6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中心 钟明奇;李渔诗的实录精神[N];光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苏娅;关锦鹏,演一出李渔的“美人相恋”[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楼含松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教授;像李渔那样日常生活[N];南方周末;2010年
9 徐保卫;李渔打击盗版轶事[N];北京日报;2004年
10 金启;李渔饮食养生观[N];保健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刘红娟;李渔生活美趣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郑雷;李渔年谱考叙·初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5 骆兵;李渔的通俗文学理论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卢寿荣;李渔戏曲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朱源;李渔与德莱顿戏剧理论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季翠霞;阮大铖传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姚旭峰;明清江南园林演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10 朱力;崇实厚生·回归自我[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兴香;李渔世俗美学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美灵;李渔生活美学思想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杜文平;从《闲情偶寄》看李渔的自我矛盾性[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4 王晓俊;李渔生活美学初探[D];中南大学;2012年
5 陈蓉;李渔剧作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1年
6 安平;成熟到奢侈 精致到唯美——李渔文化人格略论[D];吉林大学;2004年
7 朱海迪;李渔《闲情偶寄》的环境美学思想管窥[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8 郭一儒;日常生活视野中的李渔美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9 赵鸽;李渔《闲情偶寄》的美学思想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铭;李渔词学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92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792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