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模拟文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7 19:01
【摘要】:汉魏六朝时期,出现了对不同文体进行模拟创作的现象。然而,其出现的直接动因及理论依据是什么,它们在文学史上究竟居于怎样的位置,它们对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有何意义?笔者力图通过系统梳理汉魏六朝时期模拟文学发展流变的历史进程,揭示隐蔽其后的文学观念的演进以及汉魏六朝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试初步探讨以上提出的种种问题。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一、导言。从两首作品及后世对它们的不同评价入手,探讨“被遮蔽的文学史”这一普遍存在的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由此出发提出模拟文学在文学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两汉时期赋体文学的模拟。分别探讨我国模拟文学的发生、汉赋与模拟文学的兴起及其原因,并以扬雄赋体文学的模拟创作实践为个案,详细考述模拟对于赋体文学发展的巨大意义。 三、魏晋时期诗歌模拟的兴起。从建安时代赋体文学对诗歌的渗透出发,详细阐释魏晋时期拟诗兴起的原因及魏晋拟诗的发展过程和艺术特征;并以陆机及其《拟古诗》十二首为典型范例,论述拟诗对于魏晋文学的深远影响。 四、南北朝时期诗歌模拟的兴盛。系统梳理南北朝时期拟诗艺术方式的新变和其兴盛原因;通过对江淹拟诗创作和《文选》“杂拟”类的立类标准的个案考察,把握南北朝拟诗创作与此期五言诗观念流变的密切关系。 五、余论。从汉魏六朝文人对模拟与创新的关系体认、模拟文学对汉魏六朝文体的重大意义、模拟文学对文学史演进的助动等三个方面,初步探讨模拟文学对文学史发展的巨大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2
本文编号:2806494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6.2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牟华林;萧纲骈体论稿[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蒋宁;齐梁音乐制作与文人乐府创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侯艳霞;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及其序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3 郭佳;晋宋拟诗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高芳;两汉拟骚作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洁;刘宋拟诗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夏欢;论汉乐府《长安有狭斜行》的拟作诗(汉—唐)[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7 张星星;唐前诗序流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06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0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