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人文精神”的失落
发布时间:2020-09-02 20:36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纵深迈进,商品经济改革给中国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精神危机,而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也陷入了一定的困境。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90年代文学所处的历史语境,着重分析在这个特定的时间段里“人文精神”失落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深层原因。这对当下的文学危机、知识分子人文关怀的失落、人类终极价值的消解等种种现象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当代文学批评所承担的重责之所在。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论述。 第一部分分析了“人文精神”的背景意义与概念内涵。首先提出了“人文精神”讨论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在“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知识分子的重新定位,重建批判职能,是这场“人文精神”大讨论的现实意义。然后对“人文精神”的内涵做出了界定。先对何谓“人文”问题进行了考察,辨析了几组与“人文精神”相关的概念。接着论述了“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对立”、“人文精神重建中的传统取向与西方取向的对立”、“人文精神的失落与遮蔽的差异”构成了论争的三重焦点。最后确定了“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分为五个层次:生命层次、生存状态层次、求善层次、求真层次、求美层次。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还要更宽泛、更丰富。 第二部分论述了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人文精神”失落的具体表现:第一,包装炒作与媚俗化。具体考察了频繁的期刊策划与商业化的包装炒作现象、“畅销情结”、“影视情结”与王朔现象。第二,消解崇高与世俗化。针对“新写实主义”小说分析了它的世俗精神、消解崇高和媚俗的倾向。第三,欲望狂欢与“食色”化。通过对“欲望化写作”、“身体化写作”、“下半身写作”等现象的考察分析了在新生代小说、诗歌创作还有新历史小说创作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欲望狂欢的“食色”化倾向。 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除了有社会政治经济转型的外因,深层原因还在于知识分子自身。第一个原因分析了知识分子主体精神的退位导致了文学中“人文精神”的失落。这包括批评家主体精神的退位和作家主体精神的退位这两方面。重点归纳了作家主体精神的退位表现在使命意识的缺席、忧患意识的消弭和批判精神的退位这三方面。第二个原因在于作家人格的犬儒化使得他们创作的文学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越来越淡,逐渐失落。 最后论文提出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建“新人文精神”的思考。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I206.7
本文编号:2811075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I206.7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水杰;诗意的丧失[D];安徽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11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1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