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尚书》文本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3 11:59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母体性质的经典。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尚书》史书性质与经学意义的强调与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它的文学价值。本文认为,《尚书》的文学性与其史书性质之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地构建了《尚书》的典型结构模式,而这正是《尚书》文学成就的集中体现。本文对《尚书》文学成就的研究,是以正确理解《尚书》泛文学特征为前提,在对其作为记言史书的本质属性与文学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的基础上,结合对《尚书》文本的细读而逐步展开的。 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主要对现代《尚书》研究的总体状况与文学研究状况进行考察,总结《尚书》文学成就的特殊性,与其他先秦典籍一样,《尚书》也具有鲜明的泛文学特征。这一点决定了在探讨《尚书》文学成就时,必须突破狭隘的纯文学视角,在重新认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第一章是对《尚书》文本生成过程的考察。主要包括《尚书》的传承与演变两方面内容。先秦时代是《尚书》由孕育到初生的一段时期。在此期间,《尚书》从最早的奴隶制王朝的历史档案和历史文献,经过不断地积累、汇聚和结集,在周代史官的整理下初步建立起了按王朝分类的基本格局。在流传过程中,它的内容多有散失。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都在客观上对古史资料的钩稽做出了努力,特别是儒家对《尚书》的整编和创制,奠定了后世《尚书》的总体结构框架。进入汉代,《尚书》逐渐完成了由历史典籍向经世大典的转变。在流传的过程中,《尚书》的篇目内容和数量递经变迁,总体来看,《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基本上代表了先秦《尚书》的形制与面貌。 第二章《尚书》篇目编次的整体特征。本章第一节,立足文本着重分析了《今文尚书》篇目编次的编年体特征,即《书》篇之间的先后次序与其内容所涉之历史年代的先后基本一致。在第二节中,主要分析了《尚书》编年体式的特殊性。通过对《书》篇实际作成时间进行考察发现,其与《尚书》在整体结构上的编年次序并不一致,《尚书》的编年体形式实际上是春秋战国时代学者对《书》篇进行纂辑时赋予它的一种新的体例。 第三章《尚书》文本结构的两种基本模式。本章第一节,主要分析了外在于《书》篇而存在的编年体形式。通过对《书》篇中时间要素的存在形式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尚书》记言本质对其文本结构的内在规定性,《尚书》整体结构上体现出来的编年特征,并不能说明它就是一部严格的编年体著作,而只是在篇目编次中具有一定的编年体意味。第二节,主要分析了《尚书》以记言为主体内容诸篇的结构特征。通过对《书》篇中记叙部分基本形式的分析,确定其在构建《书》篇结构中的特殊作用,总结《尚书》记言的基本结构单元。在此基础上,对《书》篇的两种基本结构范式进行归纳与概括。 第四章《尚书》中叙事文本的结构特征。《今文尚书》中还有四篇以记叙为主要内容的《书》篇,即《尧典》、《禹贡》、《金~"》和《顾命》。本章先在第一节对这四篇作品中记叙部分的结构分别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在第二节梳理和总结它们在记叙结构上的共同特征。主要包括记叙部分在《书》篇中的地位、《书》篇中记叙与记言部分的结构关系、记叙的人称以及记叙部分的语言特征等四个方面。 第五章《尚书》记言部分的结构特征。这一章是对《书》篇中的记言部分进行专门分析。第一节着重分析《书》篇中记言与记叙部分的不同形式特征,说明二者是构建《书》篇双重结构的重要方面。第二节说明《书》篇双重结构的内部实际上包括两个基本层次,表层是史官记叙,内核是篇中记言,前者是《尚书》记言的基本形式,后者是《书》篇内容的表意核心,二者在内容、职能与语言形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同时又相互协调相互统一,共同生成《尚书》文本的典型结构样式。第三节总结《书》篇中记言部分的结构类型,首先从讲话人数的角度,将言论划分为独白式与对话式;再从对白式言论中论述形式的差异,划分为化解式与建设式;从对话关系的角度,将对话式记言划分为问对式与普通式。此外,对以记叙为主要内容的《书》篇中记言部分的结构特征,也进行相应的分析。
【学位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I206.2
【部分图文】:
图 3-1 《尚书》基本结构范式图第四章 《尚书》中叙事文本的结构特征第一节 《尚书》部分文本的记叙结构本文在第三章中,着重分析了以记言为内容主体的二十四篇作品,在结构形式上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除此以外,《今文尚书》中还有少数篇章主要由记叙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是《虞夏书·尧典》、《禹贡》、《周书·金~"》和《顾命》。如前文所述,记叙在《尚书》中的不同功能与其在具体《书》篇中所占据的内容比重存在一定的关系。在上述四篇中,记叙超过记言部分而成为《书》篇内容的主体,其在各篇中所占据的内容比重分别是 50.60%、54.70%、60.20%和 100%。其中,《禹贡》是《尚书》中唯一一篇全无记言、完全由记叙构成的篇章;而在其他三篇中,记叙与记言的内容相错杂,独立记录相应的历史内容。本节首先要着
图 4-1 《顾命》篇四坐、宝器及兵卫施设图此外,典礼现场的布置具有东西(左右)对称的空间特点,无论是中堂设座、后房陈宝、庭中陈列辂车亦或兵卫的设置,莫不体现出这一点。如前文所述,《顾命》在叙述设座和陈宝的情况时,对处于空间对称位置的设施采用从西(左)至东(右)的顺序加以介绍,如叙堂上陈宝位置为先西序、再东序,先西房、再东房;叙堂下陈车位置为先宾阶前、再祚阶前,先左塾前、再右塾前。而叙述陈兵卫的情况则刚好与此相反,首先它不再是由中心向四周的辐射式结构,而是在整体上体现出由南向北的纵向叙述过程,即南起毕门内,中间经过庭中和堂上,北至东北隅侧阶;其次,在分述处于东西对称位置的兵卫设置情况时,全以先东(右)后西(左)的顺序展开,与设座和陈宝情况相反。《顾命》对四坐、宝器和兵卫三项内容的叙述,既自成体系,相对完整,又以空间位置这一共同要素贯穿其中,建立起三者的内在联系,通过它们的相互补充清晰而详备地表述了整个典礼现场的布置和准备情况。随着《顾命》篇记叙的深入,典礼现场的布局亦逐步立体、阔大、丰富起来,而篇中空间叙述顺序的调整,则使四坐、宝器、兵卫三者的层次关系更加鲜明,并且别具对称平衡之美。
图 4-2 《尧典》、《禹贡》、《顾命》篇结构简图,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尚书》作者的问题已见于前文讨论,本文认为,无论是以记言为的《书》篇,还是像《尧典》这样包含了大量记叙内容的《书》篇秉笔直书的史官,且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广义而言,叙事分出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可称作“我”或第一称观点,另一种是“称观点。如前文所述,《尚书》在记言时有两种结构范式,一是 An 曰
本文编号:2811397
【学位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I206.2
【部分图文】:
图 3-1 《尚书》基本结构范式图第四章 《尚书》中叙事文本的结构特征第一节 《尚书》部分文本的记叙结构本文在第三章中,着重分析了以记言为内容主体的二十四篇作品,在结构形式上所具有的共同特征。除此以外,《今文尚书》中还有少数篇章主要由记叙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是《虞夏书·尧典》、《禹贡》、《周书·金~"》和《顾命》。如前文所述,记叙在《尚书》中的不同功能与其在具体《书》篇中所占据的内容比重存在一定的关系。在上述四篇中,记叙超过记言部分而成为《书》篇内容的主体,其在各篇中所占据的内容比重分别是 50.60%、54.70%、60.20%和 100%。其中,《禹贡》是《尚书》中唯一一篇全无记言、完全由记叙构成的篇章;而在其他三篇中,记叙与记言的内容相错杂,独立记录相应的历史内容。本节首先要着
图 4-1 《顾命》篇四坐、宝器及兵卫施设图此外,典礼现场的布置具有东西(左右)对称的空间特点,无论是中堂设座、后房陈宝、庭中陈列辂车亦或兵卫的设置,莫不体现出这一点。如前文所述,《顾命》在叙述设座和陈宝的情况时,对处于空间对称位置的设施采用从西(左)至东(右)的顺序加以介绍,如叙堂上陈宝位置为先西序、再东序,先西房、再东房;叙堂下陈车位置为先宾阶前、再祚阶前,先左塾前、再右塾前。而叙述陈兵卫的情况则刚好与此相反,首先它不再是由中心向四周的辐射式结构,而是在整体上体现出由南向北的纵向叙述过程,即南起毕门内,中间经过庭中和堂上,北至东北隅侧阶;其次,在分述处于东西对称位置的兵卫设置情况时,全以先东(右)后西(左)的顺序展开,与设座和陈宝情况相反。《顾命》对四坐、宝器和兵卫三项内容的叙述,既自成体系,相对完整,又以空间位置这一共同要素贯穿其中,建立起三者的内在联系,通过它们的相互补充清晰而详备地表述了整个典礼现场的布置和准备情况。随着《顾命》篇记叙的深入,典礼现场的布局亦逐步立体、阔大、丰富起来,而篇中空间叙述顺序的调整,则使四坐、宝器、兵卫三者的层次关系更加鲜明,并且别具对称平衡之美。
图 4-2 《尧典》、《禹贡》、《顾命》篇结构简图,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尚书》作者的问题已见于前文讨论,本文认为,无论是以记言为的《书》篇,还是像《尧典》这样包含了大量记叙内容的《书》篇秉笔直书的史官,且运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广义而言,叙事分出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可称作“我”或第一称观点,另一种是“称观点。如前文所述,《尚书》在记言时有两种结构范式,一是 An 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丛月明;《尚书》语言的文学性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莉;《尚书·金~"》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11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11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