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史记》中的复仇故事和司马迁的复仇观

发布时间:2020-09-04 16:18
   自《史记》诞生以来,有关其中复仇故事的研究并不太多,但不多的前人研究成果也给本文以诸多启示。本文吸收借鉴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对《史记》中的复仇故事进行考察。本文首先梳理了《史记》中的复仇故事,在梳理材料的基础上对诸多复仇故事进行了分类,进而通过司马迁处理复仇故事材料和其它诸如《左传》、《国语》等的不同总结出《史记》中复仇故事的一系列特点,从中我们能够发现司马迁对复仇故事的加工和创作,能够看出司马迁笔下的独特的复仇人物形象和对复仇的独特理解。在以上基础上结合剖析司马迁的经历和思想、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孔子对他的影响,考察出形成这一系列特点的原因,这就是本文的基本思路。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综述了学术界关于《史记》中复仇故事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包括成果和不足,并指出了本文创作的价值和独特角度。 正文部分共三章。第一章对《史记》中复仇故事材料进行搜集整理,考察故事数量落实篇章分布并分为宗法复仇家国复仇个人复仇和士林复仇四类.。这是进行下面研究的基础。 第二章主要对《史记》中复仇故事的特点进行总结。通过分析司马迁处理复仇故事和《左传》《国语》等史书的不同及分析《史记》复仇故事本身得出:在历史真实基础之上进行合理必要的想像与虚构;在历史真实的描绘中透露出一种悲壮昂扬、愤激苍凉之情等特点,这是横向角度。通过史传文学本身发展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总结出:有意识将复仇历史进程情节化、故事化、戏剧化;将复仇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进行塑造等特点,这是纵向角度。 第三章结合司马迁的生平经历、思想、时代背景和孔子对他的影响来考察司马迁复仇情结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自身的修养,独特的经历,和那个“新鲜丰富而强有力的时代”相激荡,铸就了司马迁那“卓然倜傥”的人格;司马迁虽遭受宫刑却仍然坚持著述理想孔子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忠孝节义和复仇并重的汉代社会则为司马迁的复仇提供了现实基础和理论支持。本文认为司马迁复仇情结产生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客观的历史进程与人类主体意识觉醒之间深刻尖锐的悲剧性冲突。首先司马迁采用文化复仇的方式,受其它复仇形式的影响又超越其它复仇形式,把目光投向文化学术事业,将强烈的复仇情绪转化为对文化学术的关注研究整合和创造,在创造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认。其次司马迁处在不可避免的历史“二律背反”悲剧性冲突的悖论之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与否定主体人格价值的时代条件形成了激烈的冲突。最有价值的是司马迁通过文化复仇体现出来的对历史的“二律背反”悲剧性冲突悖论的超越,他在无法躲避来自客观现实环境的摧残和打击的情况下没有放弃对崇高理想的追求,面对异已环境对自己的压迫他不消极低沉,相反,被压抑被摧残的痛苦愈是强烈,他为理想而抗争的愿望和斗志愈是高昂。人正是在一系列的反抗中显示了其主体性存在。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连娜;刘红君;;司马迁王朝变迁观念刍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陈倩倩;;论司马迁的治道观及其渊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魏思妮;;《史记》中的女性漫谈[J];文学教育(中);2011年06期

4 刘小姣;;《史记》与《左传》中女性人物塑造之异同[J];新余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刘海平;;从《史记》、《世说新语》的对比看名量结构的发展[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6 王立群;;《史记》与《孙子兵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陈田雨;;谈语文教师“下水文”的写作[J];文学教育(中);2011年06期

8 李娟;;《史记》《汉书》异文中的同源词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卢红霞;;司马迁的经历与《史记》的文学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7期

10 杨燕起;;《史记》所撰孙武之传的历史价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燕传琪;;《史记》中之“颍上”究在何处[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刘贵华;;金圣叹论《水浒》和《史记》[A];水浒争鸣[第六辑]——2000年水浒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布莉华;;《史记》对《战国策》人物形象塑造的继承和发展[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李秀英;;华译《史记》可读性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龚剑锋;许锴杰;;《国语》与《史记》记述范蠡比较[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李秀英;;西方汉学家对华兹生英译《史记》的批评视角[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夏一雷;;初探《乐记》[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8 江起龙;;老子——养寿160岁的长寿王[A];中国鹿邑老子学会——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论文集[C];2003年

9 李仲均;李卫;;石涅如薪[A];李仲均文集——中国古代地质科学史研究[C];1998年

10 李玉环;;中医导引历史发展概要[A];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四届理事会2010年年会暨医学气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牛鸿恩 北京师范大学;《史记》注证有新篇[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2 记者 章红雨;王立群读《史记》系列再出秦始皇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3 承德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河北作家协会会员 沈玉波;千年苦旅[N];承德日报;2010年

4 刘丽文;《史记》研究的新境界[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记者 王晖;王立群入选“2008中国魅力50人”[N];河南日报;2008年

6 王屯虎 记者 吕佳;韩城《史记》巨幅书法手抄本展出[N];渭南日报;2010年

7 肖俊仁 马廉朴;土木吟《离骚》 砖后书《史记》[N];民族日报;2010年

8 袁梅君;《史记》女性婚恋面面观[N];文艺报;2005年

9 周泽雄;文学的礼数[N];南方周末;2009年

10 记者 尤薇;“复原”《史记》《离骚》中那些被尘封的苏州菜[N];苏州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玲;清代《史记》文学阐释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曾小霞;《史记》《汉书》的叙述学及其研究史[D];苏州大学;2012年

3 王华宝;《史记》校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蔡丹;古代诗人接受《史记》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葛鑫;《史记》对四大名著的叙事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周晶晶;《世本》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张自然;宋明时期笔记中的《史记》考评述论[D];河南大学;2008年

8 陈莹;唐前《史记》接受史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宁;《史记》叙事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任刚;《史记》人物取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娜;《史记》与齐鲁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明友;论《史记》的“一家之言”[D];苏州大学;2002年

3 柴振威;《史记》楚汉之际若干历史问题的考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颖韬;《史记》传奇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坤鹏;楚简《容成氏》与《史记》所记古史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卢刚;《史记》中自杀人物群像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蒋秋华;《史记》相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毛金霞;《史记》叙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潘法宽;《史记》中的复仇故事和司马迁的复仇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12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12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f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