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以来“由乡入城”的文学叙述
发布时间:2020-09-07 14:09
新时期以来,城市作为正面形象出现并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导引方向,这个显著事实直接引发了由乡入城的现象。本文考察的是新时期以来由乡入城的文学叙述,以由乡入城的文学叙述为研究对象,尝试对这种呈现相当规模的文学叙述作整体考察与研究。本文关注的是关于由乡入城的话语和对由乡入城的表述,而非由乡入城行为本身,在这个基础上探讨和说明新时期以来城乡的象征意义与形象符码是如何进入当代中国以城市认同为导向的现代性话语机制中,以及如何为现代性话语提供话语资源的。将对由乡入城文学叙述的考察设定在新时期迄今,这不仅能解释由乡入城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更能全面地呈现由乡入城的行进过程和面貌。 本文并不打算完整描述新时期迄今由乡入城文学叙述的发展历史,而是致力于对由乡入城文学叙述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些重要话题进行考察,作主题研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也就是五个主题。 第一章“文明的召唤”,讨论在以城市为指归的现代性话语中,城市及其文明对乡村世界的烛照与召唤,解决的是由乡入城的发生问题。城市及其现代文明的触角正在伸入乡村,为山乡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新的道德,催生乡村对文明的向往。城市文明往往还借助一个乡村外来者故事进入乡村,乡村世界在城市及其文明的烛照和召唤中发生新的变革。在乡村变局与城乡文明冲突中,走向城市成为乡村人难以遏制的向往。 第二章“身份的建构”,这是关于身份认同的问题,探讨由乡村进入城市的外来者在城市中的身份危机以及对身份认同的建构。这些城市外来者不仅仅指农村人,还包括返城知青、革命胜利后进城的“同志们”等,身份的悬浮与焦虑是城市外来者们共同的境遇。他们在“地方”和“人”的归属感上双重匮乏,在刻意的身份强化中走向身份认同的悖论。 第三章“性别的想像”,与由乡入城文学叙述中的性别话语相关,考察两性关系在城乡场域里如何有意味地呈现、消费语境中的性别与身体、躯体的丧失等话题。城市外乡人往往在两性关系的交往中抵达与城市的交流,这就为由乡入城的文学叙述带来性别视角的关注可能,同时将城乡场域与性别场域置于交相对应、彼此缠绕的关系场中,使得城乡关系与性别关系同时凸现出有意味的象征符码。而城市消费文化语境中性别与身体的处境又在另一侧面言说着由乡入城的性别表述,呈现出乡村在城市面前难以回避的躯体丧失。 第四章“主体的生成”,论述在由乡入城的文学叙述中,城市外来者个人主体和乡村主体生成的困境。感受城市的文明召唤从乡村来到城市,在尴尬无奈的城市际遇中遭遇身份认同的建构危机,同时又在城乡不平等的关系里陷入一场场宿命的性别困境——城市外来者们注定要面临主体的失落与沉沦,其主体的生成也注定成为一个艰难的历程。由乡入城文学叙述中被塑造、被书写的主体,传达出主体生成的困厄,而重建与突围中的主体生成也聚集着叙述者对城市外乡人的主体生成之思。 第五章“返乡的叙述”,本章论述的返乡是源于由乡入城的返乡,如果说从乡村进入城市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那么从城市回到乡村的“返乡”现象也是另一股势不可挡的趋向。两者是现代性话语的两个方面,共同构筑了现代化实践中两个普遍基本的主题。而正是在返乡叙述中,乡村被发现。以城市为核心的现代性话语将现实的乡村“他者化”,由乡入城文学叙述中的返乡带来了现实乡村的被发现,同时又审视了精神乡村的真相。在回归之痛中、在迁徙与留守之间,关于返乡的叙述也成为由乡入城文学叙述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7
本文编号:2813446
【学位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7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方华蓉;;何处是家园——评项小米《二的》中主人公的价值追寻与身份认同[J];衡水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农事书写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玉杰;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叙事的“表述”偏颇[D];郑州大学;2011年
2 沈新燕;今日乡土 无尽人生[D];南昌大学;2007年
3 李志勇;鲁迅文学奖获奖中短篇小说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4 李会丽;迷失的家园[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134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13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