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萨特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人的“存在”探询

发布时间:2020-09-15 16:58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西方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存在主义哲学理念和文学创作对我国新时期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萨特存在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和影响,经历了思想理论界(特别是外国文学界)的学人们以理论启蒙为目的的最初的译介、阐发,到作家们在创作实践中把它与中国当代社会情境相结合、并使之逐渐嬗变成为一种当代中国所能接受的新的文化精神这样一个过程,该过程的意义主要体现为,在萨特“人学”观的影响下,中国新时期文学开启了人的“存在”探询的新领域,深化了“人”的发现与重构。 本文着重探讨了六位当代作家的一些作品,阐述了萨特存在主义在其中发生影响和嬗变的轨迹。这六位作家是张辛欣、刘索拉、谌容、刘震云、张炜和潘军,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现代社会中的一幅幅人生图景:张辛欣的作品呈现了“文化大革命”以后主流政治文化分化瓦解和物质主义泛滥初始人的自我迷失与彷徨焦虑的状态;刘索拉表达了改革开放和文化多元时代青年大学生反叛经典和张扬个性的激进姿态;谌容从超越历史理性的高度致力于反抗传统意识和封建世俗观念对人格个性的压抑,提倡人的精神解放和主体意志的彰显;刘震云以近乎残忍的描写,揭露了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对人的精神上的奴役、蹂躏和扼杀以及人在这一过程中的无奈、绝望和扭曲;张炜强调一种内在真情与良知的表达,认为唯一能够把个人的主观选择与对世界、对他人的道德责任联系起来的,就是人在心灵深处为自己和他人保存的那一份真情与良知;潘军从复归自我和维护个性尊严的角度,把人的爱欲和物欲升华为一种超越世俗伦理道德的纯个人化、精神化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交流。上述作家的创作主题,无论是追寻自我、张扬个性、解放精神,还是鞭挞奴性、表达真情、召唤尊严,都是以新时期中国国民的个人主体意识的建构作为基石的,因此,他们的创作实践和努力,代表了新时期作家对建构国人现代主体意识的孜孜以求的追索和探询,标志着中国新时期文学中一种新的人文精神的创立。 从当代比较文学的角度看,萨特在新时期文学中的接受和影响并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演进过程,新时期作家的文学实践活动以及中国现当代特定的社会历史语 境,也促进了萨特在中国的发现、理解、接受以及萨特人学思想的中国转化。从 这个意义上说,萨特和中国文学的关系处于一种良性的互动状态之中,这也是中 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学位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I206.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邹广胜;论萨特创作中的共时性[J];当代外国文学;1999年03期

2 杜林;萨特文论中接受美学的内涵[J];当代外国文学;2000年02期

3 吴格非;从译介到接受——萨特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04期

4 倪东;人的存在论研究的新领域[J];江海学刊;2001年01期

5 张弘;存在论美学:走向后实践美学的新视界[J];学术月刊;1995年08期

6 马小朝;萨特存在主义文学的价值论批判[J];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04期

7 江龙;从萨特戏剧看“选择”的丰富内涵[J];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04期

8 陈慧;;论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本文编号:28192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192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a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