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东汉前期士风与班固的思想及创作

发布时间:2020-09-17 08:31
   在东汉前期理性自觉的士风背景下,士人往往表现出复杂而多样的精神风貌。班固作为这一时期的才智之士,表面上虽以正统儒士面居于世,但在其人生观念及作品创作中无不表现出兼具儒道二家的“保身遗名”思想,从而也折射出班固之精神两面。有鉴于此,本文试结合东汉前期的士风背景,通过对班固精神两面的考察,力图揭示班固人生思想与作品风格形成的内在原因。 正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考察班固“保身遗名”人生思想成因及其精神特征。班固“保身遗名”人生思想的形成与家族精神和自身现实政治处境有着殊为密切的关联。从家族精神方面看,班氏家族在以儒家善道作为扬名立世依据的同时,又主动选择了颇近道家思想“保身”之道;就班固现实政治处境而言,班固出身世家子弟,渴望功名仕进的政治人生,然而在求取功名的艰险世途中,班固不得不调整人生策略,演绎出兼综儒道二家的“保身遗名”思想。所谓“保身遗名”,究其精神特征而言,俨然以儒家为表象,以道为信仰,标识出士人从社会构建到自我构建的精神转变。 第二章考察班固的辞赋创作与班固的精神两面。班固的《两都赋》恢宏典雅,称述汉德,推崇王道,申论儒学治国理念,在其之中不难看出班固的儒士品质。然而,相形于《两都赋》的宣汉尊儒,在《幽通赋》及其他述志、抒情的辞赋创作中,或综贯儒、道,或退守自我,明显地透现出班固“保身遗名”的人生思想。班固作为东汉前期著名辞赋家,其辞赋创作中所体现出的精神两面引领了东汉中后期文学创作的基本走向。 第三章考察《汉书》与《史记》风格之异趣。《汉书》之沉详整静第《史记》之悲歌慷慨,风格迥异、各具千秋。班固有着古文学术背景,博贯载籍,兼通数家,不为章句,训诂大义,故而能够在《汉书》的创作中保持着学术的理性精神。在另一方面,班固奉行“保身遗名”的人生思想,对儒之“杀身成仁”的经典教义并不推崇,因此《汉书》中所谓“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实透现出班固以老庄之学为秘藏的精神本质。《史》、《汉》所表现出的两种不同史学风格,不惟展现了班、马两位史学家的个性精神,亦传达出两汉士风的演变进程。 通过上述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力争摒弃历史上以及现今学术界中的“尊《史》抑《汉》”说、“扬马抑班”论,努力将历史人物还原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下,以历史的坐标对历史人物作出应有的衡量与评判,最终达到对班固及其作品作出客观而充分的评价。
【学位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昊昕;;司马迁与班固眼中的佞幸[J];考试周刊;2011年47期

2 张勇;;“易道”精神下的班固儒学史及文化批评[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张弘;宋艳萍;;试论东汉前期的公羊学[J];理论学刊;2011年05期

4 曾瑞琪;;透过《史记》、《汉书》论赞序比较司马迁、班固思想之异同[J];文教资料;2011年18期

5 赵嘉;;《汉书·艺文志》中小说家类中“伪托”之意[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余竞跃;;史学家的“宿命”[J];文史月刊;2011年09期

7 徐美莉;;楼烦、泥阳、安陵与班氏家族的行迹[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坤月;;何谓“下马威”[J];政府法制;2011年20期

9 邓新华;;从汉儒评《骚》看两汉文学接受的异化[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10 ;投笔从戎[J];金色少年;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笑萍;;班固与班姓[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显中;;司马迁和班固经济思想比较[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3 李秀英;;《汉书》在西方:译介与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4 蒋文燕;;汉颂作品类型分析[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5 袁济喜;;从传统文化看北京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李敏;;略论东汉首善文化——以洛阳为例[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李万春;王跃民;;《论语》的命名及其他[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8 马艳辉;;史部独立与史学批评的发展[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9 唐元;;章句学与两汉儒学风向[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10 陈文豪;;《史记·大宛列传》与《出关志》及相关问题蠡测——读《史记·大宛列传》札记[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锡山;昆剧《班昭》应去掉些“穷酸味”[N];文艺报;2007年

2 田静;“司马迁班固文化比较研讨会”在咸阳召开[N];光明日报;2002年

3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江晓原;班固左思也是科学家?[N];文汇报;2001年

4 记者 刘建国;李国瑞会见南非国民议会交委主席班固女士一行[N];中国铁道建筑报;2010年

5 湘潭大学 赵成林;“赋者古诗之流”说略[N];光明日报;2007年

6 西木 编译;将精致与自然完美融合[N];中国花卉报;2007年

7 王京儿;大汉赌徒与兰台挽歌[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边家珍;经学意识与汉代的屈骚评论[N];光明日报;2007年

9 安徽师范大学 余恕诚;都邑赋的历史贡献与生命力[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本期主讲 四川大学教授 王红;朱买臣妻冤不冤[N];成都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姝君;李维与班固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2 潘定武;《汉书》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珏;班固与汉代文学思想[D];辽宁大学;2007年

4 尹海江;《汉书·艺文志》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鞠传文;汉代教育制度与汉代文学创作[D];山东大学;2011年

6 白效咏;汉代的易学与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7 段立超;上古“颂类”文学精神及其体类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忠锋;王莽理想政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10 龙坚毅;汉赋与汉代社会[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耿志勇;东汉前期士风与班固的思想及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逯万军;略论东汉前期的经学[D];郑州大学;2002年

3 高引如;班固诗论赋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章映;傅毅班固比较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5 孙妮桔子;班固辞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江俐蓉;论班固的传记家主体精神与《汉书》的人物传记[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棠棣;从“推诗之意”到“推诗人之意”[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静;司马迁与班固民族思想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王绪福;《汉书·古今人表》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关小彬;班固《诗经》师承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20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20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8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