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新时期文艺学文化转向下的文艺本质观

发布时间:2020-09-24 09:57
   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气候,而且似乎大有取代传统的文学理论的趋势。文化转向对文艺的本质问题、对文学研究的界限作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判断和理论追求,将过去很多不属于文学的艺术形式纳入了文学大门,文学艺术与非文学艺术的界限不再那么的明确,本论文希望通过对新时期文艺学文化转向下的文艺本质观的考察和梳理,将其植入到新时期文学理论的整体结构和逻辑发展的行程中来,回顾与反思新时期文艺学的文化转向下的文艺本质问题。 新时期文艺学的文化转向在一定意义上扩大了文艺学的传统边界,它希望当下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可以对现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解读阐释,重视文艺学学科的现实性和有效性,但是文化批评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学科颠覆性,如果把文艺学转向文化批评,跨越学科的边界,把研究对象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将文化批评作为文艺学转型的一个归宿,这样的转型是否可以成功呢?“文化研究从不打算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一切,相反,它试图利用一切必要而可用的思想和理论资源来解释文化”(格罗斯伯格《文化的流通》)。文化研究是通过文学艺术来研究文化现象,把文学理解为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的事物,文学是文化的象征,文学必定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研究对现实社会文化的重视纠正了那种注重文学的社会历史维度的所谓的“内部研究”,使得文艺学增加了极强的理论现实意义。所以目前文化研究在文学理论占据了优势地位,成为了“显学”,它解读现实的理论优势是比较突出的。但是这种研究方法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使文化研究较难切入文学艺术固有的审美特质,容易抹杀文学艺术与非文学艺术之间的界限,也有脱离文学作品的实际而单纯关注社会文化问题的可能,对文艺学的学科性质更是有着颠覆性的影响和巨大的冲击。 本论文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重点介绍了新时期文艺学文化转向在中国兴起的基本状况,第一节首先介绍了影响新时期文艺学的文化转向的西方理论资源,然后追溯了8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在中国文学理论界的发展历程,考察了文化研究从萌发到成为学术主流的历史。第二节则重点分析了文化研究在中国文学理论界兴起的理论背景,首先是分析文化研究兴起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导致理论必须对现实的回应;其次,从文艺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角度分析文艺学学科的必然性;第三,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局限也是文化转向兴起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二章介绍了中国当下理论界文化转向下文艺本质问题的基本情况,大致分为三类,其一,有的学者提倡将文学研究完全的导向文化研究,走向日常生活审美化,取消文学艺术与非文学艺术的区别,消解了文学本质;其二,另一部分学者针对第一种情况提出了建设中国“文化诗学”的思路,文化诗学重视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将文艺本质引向审美意识形态的方向,以反对消费主义对文学艺术本质的侵蚀和消解;还有一部分学者对此保留了相对客观中立的态度,冷静分析了文艺学文化转向的现状,认为文学理论的泛文化研究倾向尚待克服,我们应该将文化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整体,走综合研究的道路。论文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新时期文艺学文化转向对文艺本质问题的启示和反思,首先分析了文化转向与文艺学学科之间的关系,文化研究试图取消文学和非文学的界限,将大众文化和诸多社会现象纳入文艺学的学科研究范围,造成了文学学科边界的“扩容”。第二节重点分析了新时期文艺学在文化研究下转型的问题,认为文艺学学科转型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虽然这种转型的途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文化研究只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思路和研究方法,但是我们不能把文艺学的理性本体、学科本体和辨证思维的方法丢掉,我们在转型的过程中,要准确及时的把握文艺本质规定在新时期的变动,注意理论的创新,但不能轻易的抹杀文学艺术与非文学艺术的本质区别,将文艺学转向非文学,转向非文艺学。第三节论述了文化转向在对文艺本质问题认识上的丰富和发展,在此意义上肯定了文化转向在文艺本质问题上的积极作用。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206.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学院文艺学学科简介[J];飞天;2002年10期

2 王军彦;董阳;;“当前文艺学热点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06年12期

3 鲁枢元;;文艺学的学科形态[J];上海文学;1985年09期

4 杨向荣;傅海勤;;边界位移中的知识建构与反思——六十年文艺学学科的发展走向[J];理论与创作;2009年04期

5 戴晓华;;“文艺学”学科现代发展脉络的梳理——有关学术史相关研究著作的评价[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谷鹏飞;;2007年“文艺学高层论坛”综述[J];文学评论;2008年02期

7 甘锋;;试论文艺学的科学性[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7年04期

8 高迎刚;;论文艺美学应有的学科属性[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12期

9 刘文斌;云岩涛;;探求拓展与创新之路——陆贵山的马克思文艺学研究述论[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6年00期

10 叶祝弟;;“文学理论三十年——从新时期到新世纪”学术研讨会综述[J];探索与争鸣;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天弘;;新时期党的文化现代化思想的历史演进[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戚敏;屈永鹿;;新时期化纤—纺织重组整合的几种模式[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熊幼松;;关于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和持续发展的思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金维克;;从“法轮功”邪教的泛滥看新时期科普工作的历史重任[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王海波;;新时期我国农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摘要)[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6 曾念福;;谈新时期农业县图书馆的改革[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马晓河;;新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A];第二届(2002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2年

8 郑重;;浅谈新时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A];档案工作应对入世挑战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2年

9 解晨;;新时期临床护理教学的策略与实践[A];全国护理行政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齐国新;何青贤;;新时期小康文化建构谫见[A];群众文化论丛(18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邵宏;文艺学与比较文艺学[N];文艺报;2001年

2 王 沁;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研究[N];学习时报;2005年

3 欧阳友权;我们去哪里触摸文艺学前沿?[N];文艺报;2005年

4 胡经之;文艺学多些对话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5 王卓斐;我国现阶段的网络文艺学研究[N];文艺报;2006年

6 程正民;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多种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7 郑端;美学文艺学研究的新态势[N];文艺报;2003年

8 周雪梅;继承与拓展[N];中国艺术报;2003年

9 ;高扬新人文精神的旗帜[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王德胜 杨光;“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边界”问题[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窦鹏辉;新时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2 陈振华;中国新时期小说反讽叙事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淑华;新时期中俄林业经贸合作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4 彭庆文;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角色定位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5 朱泾涛;新时期中俄经贸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晓灵;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王歆;新时期党的执政方式的历史考察[D];南开大学;2009年

8 陈宝峰;新时期山西省农机化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9 谢维强;新时期知青小说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敬辉;新时期中国产业政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亓怀义;新时期文艺学文化转向下的文艺本质观[D];山东大学;2009年

2 兰雪梅;新时期我国道德评价标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周彬;论新时期军校学员价值观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松波;新时期统一战线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河南大学;2009年

5 杨晓梅;新时期黄石招商引资对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刘松林;论新时期民办教育政策的变化及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7 杨爱华;新时期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于欣欣;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思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9 徐峰;新时期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思考[D];西南大学;2006年

10 李璐;新时期我国受众调查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25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25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c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