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离骚观探微
发布时间:2020-09-30 11:58
《文心雕龙》是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其内容之广博,文理之深刻,使之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熠熠生辉。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表达的对《离骚》的评价,一直是龙学研究史上一个重要的话题。刘勰不仅发现了《离骚》与《诗经》在艺术表现方式上的众多不同,更肯定了它的变化,并给予《离骚》“文变”典范的地位。此外,刘勰将他专论《离骚》的《辨骚》置入“文之枢纽”,其背后又有着超越评《骚》之外更深层的目的,本文试图对刘勰的离骚观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正文由绪论和三章内容组成: 绪论:首先探讨刘勰《辨骚》篇“骚”的内涵。其次,列举近年来学界对刘勰《离骚》篇的研究成果。共分三个时间段:从建国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至今。这三个时期研究主要围绕着《辨骚》篇的归属;刘勰对《离骚》浪漫主义的态度及刘勰给予《离骚》的地位等问题展开。 第一章:介绍刘勰之前汉代文人对《离骚》的评价,包括刘安、扬雄、班固、王逸等人的“骚评”。汉代文人评价《离骚》受到当时汉代儒家文化大一统背景的影响,或机械地将《诗》作为标准来指摘《离骚》或用《诗》来注释《离骚》。他们对《离骚》的评价大多从屈原的人格角度着眼,大多学者都认为屈原的行为过于偏激,不符合儒家行为的标准。对于《离骚》的艺术特征方面的评价却并不全面,多着眼于《离骚》表面艳丽的文辞,而未对《离骚》的艺术手法及艺术创新有更多的开掘。 第二章:集中阐释刘勰对《离骚》的看法。不同于汉代人“骚评”的偏颇失允,刘勰站在六朝这个独特的视角上,以自己的“文学标准观”为基础,对《离骚》进行分析。为后代的“骚评”打下了重要而坚实的基础。本章共分四节。第一节,阐述刘勰对《离骚》修辞的手法的认识,主要从“比”、“兴”方面分析。第二节,阐述刘勰对于《离骚》写景特点的评价。第三节,通过对《文心雕龙》中“气”的梳理,阐释刘勰用“气往轹古”评价《离骚》的意义。第四节,刘勰论《离骚》的抒情特征。 第三章:论述刘勰将《辨骚》植入“文之枢纽”背后的深刻内涵。《辨骚》篇的写作不仅承接了前三篇所树立的“文学标准”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它暗含了刘勰的文学发展观。刘勰通过《离骚》确定了“文变”的范型。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刘勰《辨骚》篇命名及意义
二、20 世纪以来刘勰《辨骚》思想研究现状
第一章 刘勰离骚观产生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刘勰之前离骚论的梳理
第二节 刘勰生活的时代及思想文化背景
第三节 刘勰文学评价标准
第二章 刘勰离骚观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刘勰论《离骚》之修辞
一、“比”、“兴”之道
二、《离骚》“比”、“兴”之特色
第二节 刘勰论《离骚》之写景
一、触类而长物貌难尽
二、洞鉴风骚 江山助情
第三节 刘勰论《离骚》之风格
一、《文心雕龙》“气”之涵义
二、《离骚》之风格——气往轹古
第四节 刘勰论《离骚》之抒情
一、张扬自我独往开创
二、悲怨之情 情辞合美
第三章 刘勰离骚观主旨——树立文学的规范
第一节 刘勰评判《离骚》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刘勰离骚观之潜在意义
一、“通”与“变”的启示
二、“辨”《骚》之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本文编号:2830815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刘勰《辨骚》篇命名及意义
二、20 世纪以来刘勰《辨骚》思想研究现状
第一章 刘勰离骚观产生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刘勰之前离骚论的梳理
第二节 刘勰生活的时代及思想文化背景
第三节 刘勰文学评价标准
第二章 刘勰离骚观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刘勰论《离骚》之修辞
一、“比”、“兴”之道
二、《离骚》“比”、“兴”之特色
第二节 刘勰论《离骚》之写景
一、触类而长物貌难尽
二、洞鉴风骚 江山助情
第三节 刘勰论《离骚》之风格
一、《文心雕龙》“气”之涵义
二、《离骚》之风格——气往轹古
第四节 刘勰论《离骚》之抒情
一、张扬自我独往开创
二、悲怨之情 情辞合美
第三章 刘勰离骚观主旨——树立文学的规范
第一节 刘勰评判《离骚》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刘勰离骚观之潜在意义
一、“通”与“变”的启示
二、“辨”《骚》之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付琼;;宋人对《文选》文学标准的发难及其影响[J];学术论坛;2009年07期
2 林季杉;荣光启;;艾略特的“宗教诗歌”观念与当代中国诗歌[J];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03期
3 李秀青;;评程俊英《诗经注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2830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30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