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论胡适的文学史思想

发布时间:2020-10-01 16:22
   “五四”期间,胡适等人致力于“文学革命"运动,稍后,胡适又倡导了“整理国故”思潮,而文学史研究,对于胡适来说,既与“文学革命”密切联系在一起,又是“整理国故”的组成部分。因此,对胡适的文学史思想进行研究显得极其有必要。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阐述胡适的文学史思想。即:一、胡适的文学史观;二、胡适的文学史研究方法;三、胡适的文学史编写;最后一部分谈对胡适文学史思想的再反思。 在第一部分,本文以为,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以及其它著作中,构筑了他的崭新的文学史观。通过具体而深入的研究,胡适确立了以平民性为主导的双线文学观念,历史的进化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史研究的评价尺度。胡适的独树一帜的文学史观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乃至今日,他的文学史观仍旧有其价值。 在第二部分,重点是对胡适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在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没有人比胡适更注意科学方法的介绍、选择和运用了。分析和研究文学史时,胡适独辟蹊径,不仅采用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一最基本的方法,还大量运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使得他的各种结论科学而又新颖。他的方法论对中国的学术研究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在第三部分,本文主要谈胡适的文学史编写问题。在胡适之前,已有多部“中国文学史”面世,胡适博采众长,总结前人的经验,吸取前人的教训,充分注意到编写文学史时,史料选择和解释的重要性,并依据材料来安排文学史的独到的体例。 在余论部分,谈对胡适文学史思想的再反思。本文的看法是,特定的历史时代与多层次的历史任务造成了胡适文学史思想中存在不少的遗憾,但这并不妨碍胡适的文学史思想的整体价值。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3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胡适的文学史观
    (一) 以平民性为主导的双线文学观念
    (二) 历史的进化的文学观念论
    (三) 文学史研究的评价标准
二、 胡适的文学史研究方法
    (一)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方法
    (二) 比较的方法
    (三)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三、 胡适的文学史编写
    (一) 胡适之前的文学史编写的缺憾
    (二) 胡适编写文学史的指导思想
    (三) 文学史编写的“史料的选择和解释”
    (四) 文学史的编写体例与写作语言
余论、 对胡适文学史思想的再思考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东;;反思新文学史观的话语权[J];文学评论;2011年05期

2 ;胡适幼子胡思杜[J];中外文摘;2011年14期

3 佚名;;胡思杜:被历史车轮碾碎的胡适之子[J];文史月刊;2011年09期

4 陈佳勇;;极品男人胡适之[J];黄金时代;2005年10期

5 苏炜;;“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关于“为胡适的情人传信”的公案[J];书城;2011年07期

6 颜建华;;傅熊湘诗词中有关胡适的资料辑证[J];新文学史料;2011年03期

7 张书克;;胡适和杨振声的一则轶事[J];读者(原创版);2007年02期

8 凌罡;;访胡适故居[J];教育文汇;2011年08期

9 段慧群;;大师胡适身后的父爱和母爱[J];老友;2011年09期

10 周宁;;不挂名的总编:胡适与亚东图书馆关系再探[J];新文学史料;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建民;;重史求实、新旧兼容的学术原则与治学方法——从钱钟书对胡适和周作人的批评及对文言与白话的评说谈起[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柳芳;;胡适和民国时期的大学体制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海晏;;杜威的历史方法及胡适对它的诠释与应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4 黄书光;;试析胡适“文学革命”对国语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陈鸿祥;;《王道诗话》若干相关史实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6 姜建;;瞿秋白、鲁迅与胡适的一次交锋[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黄修己;;文学史的史学品格[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8 李丕洋;;评胡适的真理观[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10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洪;胡适与韦莲司[N];人民政协报;2002年

2 孙晓虹;从胡适先生的“三味药”说起[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秦海;尊重社会的信任[N];鸡西日报;2009年

4 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何裕民;从胡适看中医想到的[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白剑峰;有感胡适看中医[N];人民日报;2010年

6 后勤指挥学院政工系政治理论教研室 严燕子;胡适为什么考证《水经注》[N];北京日报;2010年

7 杨建民;胡适评说新文学家及作品[N];团结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徐蕾;胡适:一代才子被苹果难倒[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9 史飞翔;少读禁书的胡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朱洪;胡适与韦莲司[N];人民政协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罗云锋;现代中国文学史书写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苏永延;复旦大学文学史传统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6 姜晓云;钱基博和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占彪;“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D];复旦大学;2008年

9 周璇;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彭松;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向度和张力[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戚萍;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D];青岛大学;2006年

2 顾春花;论胡适的文学史思想[D];扬州大学;2003年

3 李凌;从“人”的解放看鲁迅与胡适的内在精神联系[D];河北大学;2003年

4 刘恩贤;胡适的中国文学观[D];青岛大学;2004年

5 李霞玲;胡适的科学文化观[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7 唐亚军;胡适人权法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谢江平;胡适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9 顾小燕;翻译家胡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316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316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c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