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宋元之际临安文人倡和活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7 22:34
   作为行都,临安的文化特质在南宋臻于成熟,文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建立起以诗酒唱和为主要内容的生活范式。本文首先从临安文化、倡和群体变化两个角度探讨了宋元之际临安倡和活动兴衰之因。云集于临安的士人们在悠久的诗酒文会传统影响下,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趋同性,这与朝廷的右文政策,共同促成了临安倡和活动的兴起。宋元之际临安倡和活动经历了兴盛、高潮、衰落的过程,宋末游士阶层形成,并成为倡和活动重要的参与者,由于朝廷对于文人言政的限制甚严,文人倡和遂侧重诗词技艺的切磋,风格趋于含蓄委婉;入元后,遗民群体的趋群化和科举的废除,导致诗歌的全面兴盛,并使临安倡和活动突破地域的限制,加入到江南遗民共同的慷慨悲歌中,倡和题旨范围扩大,并有意围绕同一主题进行倡和;随着元廷崇儒重学及江南征士等政策的实施,一些文人出于求仕或谋生的需要而选择了出仕新朝,新的游士阶层逐渐形成,遗民群体分化,聚合力减弱,倡和活动遂渐衰落。其次本文对倡和活动的社会功能、倡和诗词的文学特质和文学史意义做了进一步分析。宋元之际临安倡和活动与干谒与议政紧密联系。与唐代文人干谒相比,临安文人干谒的目的、对象、方式都呈现出新的特征,而倡和则为其重要方式之一;宋末游士借群体倡和积极干政,给朝廷施加言论压力,试图以此构筑舆论、维护公论,而这种积极干政的精神在入元后逐渐沦丧。倡和诗词的文学特质表现为:长题长序大量涌现,促进了文、诗、词的结合;倡和中的对话模式逐渐流行,并转化出对群像的塑造和集体叙述;诗韵、题旨方面的限制更趋严格。通过倡和活动,宋末文人总结了前代的诗学、词论,并付之实践,对崇江西、尚晚唐两大诗风进行反思,入元后开始标举“诗史”精神。随后本文以宋末吟社词人群体及元初围绕鲜于枢、张楧的倡和群体为重点,对其成员构成、倡和活动进行了考证和梳理。前者在词律、咏物词方面,成就卓然。而后者成员构成复杂、出处差异大、活动时间久,其群体倡和题旨由慕晋之风渐转为穷士之叹,反映出该群体遗民情结淡化、徘徊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等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对于考察元初遗民心志变化具有典型意义。
【学位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致谢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方法及目的
2. 临安文化与文人倡和
    2.1 南宋临安文化特质
        2.1.1 政治专制性与文化开放性的矛盾统一
        2.1.2 都市文化与园林山水文化的和谐统一
        2.1.3 世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交互作用
    2.2 临安文人倡和的兴起
        2.2.1 特定的历史时代背景带来文人的一时云集
        2.2.2 朝廷的倡导成为文人交游倡和的有利刺激
        2.2.3 诗酒文会传统促成了临安文人的文化趋同性
3. 宋元之际临安倡和活动由盛转衰之因——从倡和群体变化角度加以探究
    3.1 宋末临安游士阶层的形成与倡和活动的新变
        3.1.1 南宋前中期临安倡和活动概况
        3.1.2 宋末游士阶层的形成及其群体特征
        3.1.3 游士阶层带来了倡和活动的新变
    3.2 由盛转衰——元初临安倡和活动之变迁
        3.2.1 临安遗民群体的形成和诗的兴盛
        3.2.2 临安遗民倡和的新特点
        3.2.3 新游士阶层的形成与临安倡和活动的衰落
4. 宋元之际临安倡和活动的社会功能及文学价值
    4.1 倡和活动的社会功能
        4.1.1 干谒
        4.1.2 议政
    4.2 倡和诗词的文学特质及文学史意义
        4.2.1 倡和诗词的文学特质
        4.2.2 倡和活动的文学史意义
5. 宋元之际临安倡和群体考论
    5.1 以张枢、杨缵、周密为中心的词人群体
        5.1.1 成员及倡和活动考述
        5.1.2 词学成就
    5.2 以鲜于枢、张楧为中心的倡和群体
        5.2.1 成员构成及特点
        5.2.2 倡和活动考述
        5.2.3 从慕晋之风到穷士之叹——论该群体文人心志变化
    5.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宋元之际临安文人倡和活动年表
作者简历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耀坤;辛颖;;南宋临安的薪柴——物资流通与城市生活[J];社科纵横;2011年07期

2 扶兰;李堃;;浮世绘[J];今古传奇(武侠版上半月版);2011年04期

3 胡元骏;;讲学传礼 建水文庙[J];东方养生;2011年06期

4 菊韵香;;血玲珑异案[J];民间文学(故事);2011年09期

5 张春晓;;贾似道年表[J];古典文献研究;2003年00期

6 顾文显;;大仁大义化恩仇[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1年09期

7 青衫浪子;;画魅[J];男生女生(金版);2004年11期

8 卞东波;;《唐宋千家联珠诗格》中所载《全宋诗》佚诗辑考[J];古典文献研究;2005年00期

9 ;天目农家[J];杭州(生活品质版);2011年Z1期

10 夏宝君;;宋代书籍广告的形式与传播特色[J];编辑之友;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劲;两宋开封临安皇城宫苑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2 王仁杰;宋元之际东南地区移民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李成文;宋元之际诗歌研究[D];南京大学;2006年

4 刘静;周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5 姜春前;临安示范林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指标与可持续性分析[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3年

6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慧禾;古代杭州小说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李明阳;浙江临安市森林景观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0年

9 陆韧;变迁与交融[D];云南大学;1999年

10 王菲菲;论南宋音乐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及其历史定位[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倩;宋元之际临安文人倡和活动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2 曹利云;宋元之际两浙遗民词人群体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3 庄战燕;论南宋都城临安文人群体的交游与唱和[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4 简虎;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颛孙张杰;临安佛寺与旅游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惠哲;南宋临安都市旅游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谭辉煌;宋元之际风雅词派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8 徐轲;宋代茶馆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9 吴瑕;两宋都城居民的游憩活动[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10 谢皓烨;宋元之际江西遗民词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845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45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0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