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七月派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思潮

发布时间:2020-10-18 15:21
   中国现代革命文学思潮以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潜在要求,正是它这种对于新生历史内容的主动承担,使其在审美表现方面获得了崭新的品质,这就是富于阳刚之气,对底层生活充满热情的关注,因而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但因此而产生的与革命实践的紧密联系使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获得了截然相反的命运。新中国成立后的共和国文学史将其置于惟一合法的地位,并以此排斥了其它范式的文学创造。而作为对这种文学史叙事的矫枉,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革命文学又被列入清算的队列,否定革命文学一时成为一种“学术时尚”,革命文学中是否还有值得继承的文化传统被忽视。 本文认为这种整体上的肯定与否定都不是学理的立场,都没有走出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在这种认识基础上,本文试图以七月派——这一同中国现代革命文学既紧密联系又有所疏离的革命文学中的“异端”者——为视角,将其置于20世纪文学史的整体架构中,尊重其在特殊年代对历史的选择及因此而体现出的个性价值,力争对其得失作出学理性的梳理。因此本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七月派专论,而是透过七月派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既联系又疏离的立场,及革命文学对其内部这群“异端”者的拒斥来探讨中国革命文学的价值意义及教训。与此同时,力争立体地展示七月派这一丰富、复杂的创作群体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他们的理论与创作对革命文学过于强调文学的政治功能、忽视文学自身的审美特性的缺陷在客观上起到了一种抑制作用。在与主流革命文学的对立冲突中,共同丰富了革命文学的内涵。 本文共分四章: 由于本文是探讨七月派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思潮,因此对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思潮的梳理是必要的。本文的第一章便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五四”文学革命中已经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只是当时没有占据主流地位。由于救亡的时代需求,“五四”倡导的个性解放中已经包含了集体主义的目标,这使得后来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得以顺利进行。而在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的转化过程中,革命文学对文学革命的态度几度发生变化,说明革命文学所要达到的“全新”并非他们想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5
【中图分类】:I206.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七月派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思潮
第一章 中国现代革命文学思潮的流变
    第一节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内在发展脉络
    第二节 革命文学发展的两大阶段
第二章 七月派综论
    第一节 七月派的生成
    第二节 七月派的形成与演变
第三章 七月派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
    第一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两大命题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两大体系的形成与对峙
    第四节 七月派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建设的贡献
第四章 七月派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创作实绩
    第一节 抒写时代激情的七月派诗歌创作
    第二节 与理论紧密相联的七月派小说创作
    第三节 七月派创作的双重超越—以路翎的小说为例
结论 七月派的文学史意义
附录: 新时期以来七月派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振武;论“聊斋”创作的心灵流变[J];蒲松龄研究;2002年03期

2 刘富伟;;书目选取的故事维度和题旨接受的社会向度——论聊斋评书对《聊斋》的题材选择[J];蒲松龄研究;2010年03期

3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5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向宝云;卢衍鹏;;生存的艰难与平凡的伟大——简评傅恒的长篇小说《天地平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7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8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9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10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464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464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63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