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两汉辞赋“九体”作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19 23:55
   在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上,以数字命名文体者,除了“七”体外,尚有“九”体。但“九”体却并未得到古代文论家和文选家的重视,一直未能如“七”体那样被单独立类。然而,现代已有不少学者为之正名,认为“九”体也可独立成体;在不少著作和辞典中,也开始有“九”体这样的称呼和词条。有鉴于此,本文拟以两汉辞赋“九”体及其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其源流、性质及叙述方式等,并兼及其形式、内容方面的一些问题。 研究方法上,首先确定实事求是的原则,本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态度,把论点建立在尽可能坚实的论据之上;具体采用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两条途径,二者紧密结合,互相补充,并以内部研究即对文本自身的研究为核心。此外,材料分析法与文献归纳法也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 汉代的辞赋“九”体作品,继承了楚骚的文学传统,在形式上又有新的开拓和发展。这不但显示了楚骚文学的强大生命力,并构成了汉楚辞学的重要内容,也对汉代辞赋以及后代骚体诗赋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况且其中有着丰富的屈赋遗说及宝贵的文论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地把握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并补史传之不足。再从文体价值方面来说,《九怀》、《九叹》和《九思》,它们本身对屈宋辞作的模仿,包含着对文体规范的确认,也就是说它们有着较为明确的文体谱系意识。这种自觉的文体谱系确认意识,深深的影响了“九”体系列的后继者们。 全文共分五章,其目分别为: 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九体”作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并对历代的两汉辞赋“九体”作品研究概况进行简要梳理。 第二章为源流论,首先对两汉辞赋“九体”进行界定,列举了历代有代表性的“九体”作品;接着重点对两汉辞赋“九体”作品对先秦辞赋“九体”作品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与分析;最后,对两汉辞赋“九体”作品较为稀少的原因及“九体”作品在产生后不绝如缕的因由进行了分析。 第三章主要是作品论,首先探讨了两汉辞赋“九体”作品入选《楚辞》专书的理由;接着通过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论证,得出两汉辞赋“三九”的性质是“读后感”的观点;第三节,讨论了汉代“三九”是否为代言体的问题,澄清了时人的一些模糊观念;最后,比较了两汉辞赋“三九”的异同。 第四章,主要梳理了刘向《九叹》的文论思想及王逸《九思》对《楚辞章句》的印证。 第五章为余论,探讨了长期萦绕在作者心里的一个问题,即《文选》为何独列“七体”而不列“九体”,并且从两个方面得出了自己的看法。
【学位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一、“九体”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二、历代对两汉辞赋“九体”研究的概况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两汉辞赋“九体”界定及源流
    第一节 两汉辞赋“九体”的界定
    第二节 两汉辞赋“九体”对先秦辞赋“九体”的继承与发展
        一、模拟之所在
        二、发展之所在
    第三节 两汉辞赋“九体”作品较为稀少的原因
    第四节 “九体”作品在产生后不绝如缕的因由
第三章 两汉辞赋“九体”作品的性质、叙述方式及异同
    第一节 两汉辞赋“三九”入选《楚辞》专书的理由
    第二节 两汉辞赋“九体”作品的性质:“读后感”
    第三节 关于两汉辞赋“三九”是否为代言体的讨论
    第四节 两汉辞赋“三九”的异同
第四章 刘向《九叹》的文论思想和王逸《九思》对《楚辞章句》的印证
    第一节 刘向《九叹》的文论思想
    第二节 王逸《九思》对《楚辞章句》的印证
第五章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进才;;《孝经》在两汉的传播[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郭玉生;;两汉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J];南都学坛;2008年04期

3 温亚丽;;两汉经学发展探微[J];人民论坛;2011年08期

4 李修松;两汉时期淮河流域之漆器、纺织、陶瓷及铜器冶铸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郑家治;先秦两汉诗歌体式嬗变考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赵沛;分财异居:两汉豪族之家社会生活的基本形态[J];南都学坛;2003年04期

7 赵海菱;杜甫与两汉审美风尚[J];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03期

8 杨更兴;;两汉巴蜀经学略论[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张剑光,邹国慰;略论两汉疫情的特点和救灾措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10 陈长琦,赵恒慧;两汉县级管辖下的司法制度[J];史学月刊;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成纪;汉代美学中的身体问题[D];武汉大学;2005年

2 顾丽华;两汉妇女生活情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唐景珏;两汉远游文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史冬青;先秦至魏晋时期方所介词的历时考察[D];山东大学;2008年

5 卢昉;两汉“人虎母题”图像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2年

6 高林清;两汉魏晋南北朝楚辞批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米建喜;两汉辞赋“九体”作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李卫军;两汉《左传》学发微[D];河南大学;2005年

3 胡永杰;两汉魏晋文学中的文章观念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程兵;两汉骚体赋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5 范喜茹;两汉家庭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谢斌;两汉图书事业简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潘保宇;两汉豫州官吏统计与分析[D];郑州大学;2007年

8 彭越;谶纬与两汉政治[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军;两汉军事后勤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杨丽;两汉时并州刺史部风俗考[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47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47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d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