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文心雕龙》的枢纽论与刘勰的文学观

发布时间:2020-10-22 10:40
   《文心雕龙》一书是刘勰对其所处的“文学的自觉”时代的艺术理论的本体论、形式化以及审美倾向的理论总结,而被刘勰称之为“文之枢纽”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五篇作为全书的论文纲领,对《文心雕龙》的整个文学理论体系又具有统摄的作用。 《原道》为篇首,是因为“原道”是这一纲领的理论基石,“征圣”、“宗经”乃至全书的理论,都是在这个基石上构筑起来的。《原道》篇在经学玄学化的文化背景下确立的“文原于道”观,为这一理论体系提供了本体论根据。使得儒家的“圣人”沿本体的“道”所垂之文,不仅具有社会功利性的一面,并且具有“道”自然垂文之美的一方面。表明了刘勰既注重文学的功利性,又注重文学的审美特征的文学理想。《宗经》论述的是刘勰文学理想的主要内容,他从《五经》中探索出了一系列创作规范、评价标准及文体渊源,认为《五经》无论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上,还是在表现手法与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都是不可企及然又是极其值得学习的典范。《征圣》是在《宗经》的框架下论述其文学理想形成的主体要求,即:“因内符外”。《正纬》和《辨骚》篇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立论的。所谓“正纬”就是使纬书的性质和功用在人们的认识里得以归正,针对纬书“事丰”“辞富”的特点,提示作家在创作时要酌取纬书的有益因素以资文用,这就把《正纬》篇的主旨转到了为文上来了。《辨骚》篇题名“辨骚”,所辨的乃是楚辞与经典的异同,其归结点落实到总结楚辞对《诗经》发展创新的创作经验上。在刘勰的眼里,《诗经》在文学源头上具有典范意义,但要总结文学创作的规律,《楚辞》更具有典范性。因为《楚辞》不仅符合刘勰“文原于道”观文学具有的社会功利性的方面,更突出了其自然美的特征。表现了刘勰的文学观由传统儒家的政教观自然地向文学审美的过渡 至此,《文心雕龙》以“文原于道”确立的艺术理想为总纲,统领全书,构筑了一个完满的文学理论体系。
【学位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I206.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原道》篇与刘勰的文学本质论
    第一节 刘勰的原道论
        一“文之为德也大矣”
        二“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
        三“道—圣—文”模式的矛盾与解决方式
    第二节“文原于道”观产生的背景
        一 时代风潮对刘勰文学观的影响
        二 刘勰的身世——在僧俗之间的徘徊
    第三节 刘勰“文原于道”观的意义
        一“自然”——刘勰文学观的核心
        二 发挥事业、彪炳辞义—刘勰文学观的目的
第二章 《征圣》《宗经》——刘勰的文学理想剖析
    第一节 刘勰对儒家文学观的继承
        一 “三贵文”所体现的儒家政教文学观
        二 五经为“群言之祖”
    第二节 刘勰对儒家文学观的超越——审美的文学观
        一 刘勰对五经的文学特征的描述
        二 在“宗经”思想中体现出的主情重风倾向
        三 刘勰对经典艺术形式美的效法
第三章“正纬”与“酌乎纬”
    第一节 纬书的形成与影响
        一 纬书的形成
        二“伪起哀、平”
        三“乖道谬典,亦已甚矣”
    第二节“正纬”
        一“正纬”辩“正”
        二“四伪”辨“伪”
        三“芟夷谲诡,糅其雕蔚”
第四章“辨骚”与“变乎骚”
    第一节 骚之“辩”
    第二节“四同”、“四异”说的意义
    第三节“倚雅颂,驭楚篇”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蓉蓉;刘勰论谶纬之“有助文章”[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2851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51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d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