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新时期以来的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的本土流变

发布时间:2020-11-04 17:30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一传入中国即对中国的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在上世纪2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还是到了80年代的新时期文学复兴时期,这种影响都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80年代,精神分析批评成为中国文学批评重要的批评方法之一,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精神分析批评文本。但同时,我们又发现,中国的精神分析有异于西方,在运用精神分析的理论与概念时,它添加了更多的内涵,表现出中国本土化的倾向。本文写作的目的则是通过对1985年以来近二十年在十几种期刊中发表的100多篇精神分析批评文本的梳理和分析,来发现精神分析学说对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实践的影响,以及中国的文学批评在接受西方理论过程中本土化的过程。 文章共分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概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及其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本部分描述了精神分析学说对西方文学的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及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对中国文学——尤其是文学批评所发生的影响,并根据精神分析批评显示出的发展轨迹,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精神分析批评进行了历史阶段的划分:第一阶段: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期,精神分析批评的第一个高潮期;第二阶段:九十年代初期到中期,精神分析批评在新时期的沉寂期;第三阶段:九十年代后期至今是精神分析批评的又一次高潮。同时,对各个阶段的批评文本特征作了概括性地描述。 第二部分:对新时期以来的精神批评文本进行了具体的解读,分析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几个概念——潜意识与人格结构、俄狄浦斯情结与童年经验、性本能——在这些文本中的运用,并从中国文化传统、习俗、思维方式以及新时期文学所处的特殊的文化语境等方面挖掘了造成中国精神分析批评与西方不同特点的原因及其形成过程。中国人确实有着与西方人不一样的潜意识结构,从而也具备了不一样的潜意识语言,那决不是用俄狄浦斯情结、性本能所能概括的,它包含了更多的社会性的内容,即使中国的文学批评表现出了对于“性本能”理论的青睐,也无不是以“性”为突破口,达到唤醒人性、健全人性,从而疗治社会的目的。 第三部分:针对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精神分析批评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的特点——与女性主义批评的紧密联系,从女性创作特征、女性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以及女性要冲破男性话语权力所找寻的突破口三个方面探讨了精神分析——这一典型男性话语理论在女性主义那里受到青睐的原因。精神分析批评与女性主义的糅合,更表现出新时期精神分析批评兼收并蓄的胸襟。 结语部分在总结全文的论述之后,认为精神分析批评之所以在中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实现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成为本土化的批评理论,这也是重建中国批评话语的一种途径。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I206.7
【文章目录】:
内容提要
Abstract
一、概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及其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几个概念在中国精神分析批评中的运用
    (一) 潜意识与人格结构
    (二) 俄狄浦斯情结与童年经验
    (三) 性本能与性爱批评
三、弗洛伊德主义与女性主义批评
四、结语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惠;精神分析批评的真实性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康忠娜;;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吴志鹏人物形象解读[J];长江丛刊;2017年01期

3 王立琴;;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杀生》[J];牡丹;2017年21期

4 刘璐迪;;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解读《香草的天空》[J];青春岁月;2017年17期

5 刘庆;;精神分析批评中存在的几种对拉康的误读[J];淄博师专学报;2014年02期

6 李建美;;精神分析批评分析电影《阿甘正传》[J];赤子(中旬);2013年07期

7 熊宝莲;;弗洛伊德影响下的精神分析批评解析[J];文学教育(上);2008年08期

8 王军红;;精神分析批评下的《我的俄狄浦斯情结》[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9 丁宇宁;;谈精神分析批评[J];参花(下);2019年01期

10 刘强;;镜像里的心灵角斗与精神分析批评[J];艺术广角;2005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2 周兴华;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伊克巴尔·吐尔逊;二十世纪维吾尔文学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5 雍青;寻找一种言说的方式[D];武汉大学;2006年

6 邹志远;李睟光文学批评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7 王青;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胡俊飞;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民族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吴亚南;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10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娟;新时期以来的精神分析文学批评的本土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卢超;媒体进化与文学批评的新样态[D];沈阳师范大学;2019年

3 王姗姗;论孙犁文学批评的风格[D];辽宁大学;2018年

4 高真;论韩侍桁的文学批评[D];天津师范大学;2018年

5 康利娟;批评何为[D];河北师范大学;2018年

6 曾熙;客家文学批评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7年

7 郑迪方;延边汉文文学批评的发展[D];延边大学;2018年

8 于晓芳;全媒体背景下建构网络文学批评机制的探讨[D];湖北民族学院;2018年

9 刘瑞娥;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现状与建设途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7年

10 王龑;论中国网络文学批评的特征与发展趋向[D];内蒙古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70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70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f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