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意识
发布时间:2020-12-03 23:01
现代主体意识的确立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现代化的根本体现, 而中国现代主体正是在中外文化交汇碰撞中建立起来的。 对于中国现代主体意识及其经验的考察 ,是揭示中国文学现代性复杂内涵的关键。 对外国文学的翻译本身就是中国现代主体文化和文学创造的一种重要途径, 是跨语际文化实践赖以展开的场所,是中国民族建构以及关于“现代人” 想象( 或者幻想)的建构中一种重要中介。其中弱小民族文学的译介实践和强势民族文学译介一起, 构成了中国现代主体的一部分。相对于西方文学的译介而言, 这部分译介实践的过程及其成果, 在中国现代主体意识的建构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和功能 ,它在民族身份的确认、 文学情感的表达和文学价值的指归等方面, 都有着特殊的文化功能。对这部分实践的分析,有助于完整地勾勒中国现代主体意识到全貌,特别是揭示被文化中心话语所遮蔽和压抑的民族主体的内在矛盾和紧张。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弱小民族文学译介的复杂情形才可以得到正视,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实践的文化和文学意义也就可能得到合理的说明,它在中国现代语境下往往遭受西方强势文学压抑的原因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解释,由此而引起的中国主体意识的相应特点,也可以得到进一步...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和接受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第二节 被压抑和遮蔽了的中外文学关系线索
第三节 弱小民族文学 及其相关概念的厘定
第四节 揭示中国文学现代性内涵的有效场所
第五节 本文论述的目的和具体展开路径
第二章 20 世纪上半期弱小民族文学译介与主体选择
第一节 概念的起源 变化与所指
第二节 20 世纪前 20 年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第三节 20 世纪三 十四年代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第四节 民族话语的意识形态性与知识分子的选择
第三章 20 世纪下半期弱小民族文学译介与民族文化建构
第一节 十七年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第二节 新时期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第三节 本土文化规范与外来文学的创生性
第四章 泰戈尔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
第一节 泰戈尔在 20 世纪中国的译介简述
第二节 泰戈尔的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
第三节 20 年代东西文化之争中的泰戈尔批判
第四节 泰戈尔对于中国新文学的意义
第五章 世界语理想与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第一节 国际世界语运动及其理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以世界语为中介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第三节 中西关系压力下的反抗努力及其内在紧张
第六章 米兰 昆德拉在中国的译介及其接受
第一节 米兰 昆德拉在中国译介的概况
第二节 不约而同的选择 李欧梵的推荐与韩少功的译介
第三节 是什么打动了中国 昆德拉对中国影响的因素分析
第四节 民族身份感的暗合 中国接受主体与昆德拉的世界/民族文学意识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同一与差异——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语言观念之五[J]. 郜元宝. 上海文学. 2003(10)
[2]多元系统论[J].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 中国翻译. 2002(04)
[3]现代汉语:工具论与本体论的交战──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语言观念的思考[J]. 郜元宝. 当代作家评论. 2002(02)
[4]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编者的话[J]. 中国比较文学. 2000(01)
[5]“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缘起[J]. 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 读书. 1985(10)
[6]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J]. 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燊. 文学评论. 1959(05)
本文编号:2896605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2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弱小民族文学译介和接受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第二节 被压抑和遮蔽了的中外文学关系线索
第三节 弱小民族文学 及其相关概念的厘定
第四节 揭示中国文学现代性内涵的有效场所
第五节 本文论述的目的和具体展开路径
第二章 20 世纪上半期弱小民族文学译介与主体选择
第一节 概念的起源 变化与所指
第二节 20 世纪前 20 年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第三节 20 世纪三 十四年代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第四节 民族话语的意识形态性与知识分子的选择
第三章 20 世纪下半期弱小民族文学译介与民族文化建构
第一节 十七年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第二节 新时期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第三节 本土文化规范与外来文学的创生性
第四章 泰戈尔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
第一节 泰戈尔在 20 世纪中国的译介简述
第二节 泰戈尔的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
第三节 20 年代东西文化之争中的泰戈尔批判
第四节 泰戈尔对于中国新文学的意义
第五章 世界语理想与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第一节 国际世界语运动及其理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以世界语为中介的弱小民族文学译介
第三节 中西关系压力下的反抗努力及其内在紧张
第六章 米兰 昆德拉在中国的译介及其接受
第一节 米兰 昆德拉在中国译介的概况
第二节 不约而同的选择 李欧梵的推荐与韩少功的译介
第三节 是什么打动了中国 昆德拉对中国影响的因素分析
第四节 民族身份感的暗合 中国接受主体与昆德拉的世界/民族文学意识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同一与差异——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语言观念之五[J]. 郜元宝. 上海文学. 2003(10)
[2]多元系统论[J].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 中国翻译. 2002(04)
[3]现代汉语:工具论与本体论的交战──关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语言观念的思考[J]. 郜元宝. 当代作家评论. 2002(02)
[4]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编者的话[J]. 中国比较文学. 2000(01)
[5]“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缘起[J]. 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 读书. 1985(10)
[6]十年来的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J]. 卞之琳,叶水夫,袁可嘉,陈燊. 文学评论. 1959(05)
本文编号:28966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896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