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隐喻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2 09:52
关于《文心雕龙》的结构,学界研究的焦点一直集中于层次划分或篇章次第等浅表层面之上,而未能发掘出深藏于书中的各种结构隐线,如《文心雕龙》的隐喻结构。新时期的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仅仅作为修辞格在语言形式层面发挥作用,它还与作品语境以及创作者的思维过程有着巨大关联,甚至决定着文本的结构框架。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通过《文心雕龙》中隐喻系统的分析,来对这部体大虑周的经典巨制在结构层面进行一次全新探索。本文分别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文心雕龙》的隐喻结构,即①“天—人—文合一”的“宏隐喻”结构:道—圣—文;②“原始要终”的史学隐喻结构:太极—经—骚;③“文”与“人”的隐喻结构:从对应到融合。在廓清隐喻概念的基础上,第一章立足于哲学层面,通过对“天—人—文合一”的“宏隐喻”系统的研究,确立贯穿“文之枢纽”部分“道—圣—文”的结构脉络。第二章从历史维度切入,考察在“原始要终”隐喻思维观照下,“道—经—骚”的结构脉络。第三章则先立足于“身体隐喻”的角度,分析“文”与“身体”的对应结构;再在“天—人—文合一”的“宏隐喻”思维观照下考察“文”与“人”的高度合一。最后通过全书隐喻结构的考察,总结出《文心雕龙》深层结构...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界《文心雕龙》结构体系研究概述
一、"龙学"整体研究现状概述
二、目前学界在结构体系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 "天—人—文合一"的"宏隐喻"结构:道—圣—文
第一节 哲学层面上的追本:《原道》篇文学本体论的建立
一、《原道》篇"文源论"的两条脉络
二、"道"的意义
三、"文学本体论"的建立
第二节 《原道》篇中的"宏隐喻"及结构分析
一、中西文化语境中隐喻方式的根本性差别
二、《原道》篇"宏隐喻"系统的解析
第三节 刘勰梦孔子的隐喻:"圣"的重要意义
一、"攀云"梦及其隐喻意义
二、刘勰梦孔与孔子梦周的启示
第二章 "原始要终"的史学隐喻结构:太极—经—骚
第一节 "原始要终"的隐喻思维与《周易》之关系
第二节 "文之枢纽"历史维度中的"宏隐喻"结构:太极—经—骚
一、"经"在隐喻结构中对"太极"的映射
二、文的流变:《正纬》与《辨骚》
第三节 "原始表末"的思维方式与"论文叙笔"的结构安排
一、"原始要终"与单篇文体的结构安排
二、文体分类结构
第三章 "文"与"人"的隐喻结构:从对应到融合
第一节 "身体隐喻"思维方式下"文"与"身体"的对应结构
一、"情"的隐喻结构
二、"采"的隐喻结构
第二节 "天—人—文合一"的宏隐喻观照下的"文"与"人"的融合
一、"剖情"与"析采"两部分的融合
二、"文"与"人"的高度合一
第四章 《文心雕龙》隐喻结构的内在局限
第一节 道统模式下文学独立性地位的消解
一、"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本体论意味的确立
二、道由本体论意义上的"常道"向"非常道"的异变
第二节 "道—圣—文"理想模式的虚置
一、"道—圣—文"结构模式的模糊性
二、"道—圣—文"结构模式的过度理想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周易》中的隐喻认知[J]. 吴利琴. 学术界. 2009(04)
[2]《文心雕龙》喻言式批评话语分析[J]. 王毓红. 文学评论. 2007(06)
[3]《文心雕龙·正纬》“折衷”解义[J]. 罗剑波.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4]《文心雕龙·原道》辨疑[J]. 钱淑芳. 语文学刊. 2006(01)
[5]从《文心雕龙·辨骚》看中国文论思维形态[J]. 冯宪光. 社会科学家. 2005(06)
[6]隐喻与转喻——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艺术思维[J]. 陈迪泳.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7]《文心雕龙》体裁论:历时态的特质与分类空间[J]. 王毓红.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4)
[8]身体隐喻与中国文论的存在形态[J]. 范国英. 云南社会科学. 2004(06)
[9]关于孔子梦见周公的几个问题[J]. 刘文英. 孔子研究. 2004(04)
[10]论中西本体论的差异[J]. 邓晓芒. 世界哲学. 2004(01)
博士论文
[1]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 王毓红.苏州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论《文心雕龙》的理论生成与构建[D]. 肖娟.四川师范大学 2007
[2]先唐诗歌中的浮云意象[D]. 杨玉梅.南京师范大学 2004
[3]《文心雕龙》之深层思维研究[D]. 郑礼炬.南京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12324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学界《文心雕龙》结构体系研究概述
一、"龙学"整体研究现状概述
二、目前学界在结构体系方面的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 "天—人—文合一"的"宏隐喻"结构:道—圣—文
第一节 哲学层面上的追本:《原道》篇文学本体论的建立
一、《原道》篇"文源论"的两条脉络
二、"道"的意义
三、"文学本体论"的建立
第二节 《原道》篇中的"宏隐喻"及结构分析
一、中西文化语境中隐喻方式的根本性差别
二、《原道》篇"宏隐喻"系统的解析
第三节 刘勰梦孔子的隐喻:"圣"的重要意义
一、"攀云"梦及其隐喻意义
二、刘勰梦孔与孔子梦周的启示
第二章 "原始要终"的史学隐喻结构:太极—经—骚
第一节 "原始要终"的隐喻思维与《周易》之关系
第二节 "文之枢纽"历史维度中的"宏隐喻"结构:太极—经—骚
一、"经"在隐喻结构中对"太极"的映射
二、文的流变:《正纬》与《辨骚》
第三节 "原始表末"的思维方式与"论文叙笔"的结构安排
一、"原始要终"与单篇文体的结构安排
二、文体分类结构
第三章 "文"与"人"的隐喻结构:从对应到融合
第一节 "身体隐喻"思维方式下"文"与"身体"的对应结构
一、"情"的隐喻结构
二、"采"的隐喻结构
第二节 "天—人—文合一"的宏隐喻观照下的"文"与"人"的融合
一、"剖情"与"析采"两部分的融合
二、"文"与"人"的高度合一
第四章 《文心雕龙》隐喻结构的内在局限
第一节 道统模式下文学独立性地位的消解
一、"道"在中国哲学史上本体论意味的确立
二、道由本体论意义上的"常道"向"非常道"的异变
第二节 "道—圣—文"理想模式的虚置
一、"道—圣—文"结构模式的模糊性
二、"道—圣—文"结构模式的过度理想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周易》中的隐喻认知[J]. 吴利琴. 学术界. 2009(04)
[2]《文心雕龙》喻言式批评话语分析[J]. 王毓红. 文学评论. 2007(06)
[3]《文心雕龙·正纬》“折衷”解义[J]. 罗剑波.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5)
[4]《文心雕龙·原道》辨疑[J]. 钱淑芳. 语文学刊. 2006(01)
[5]从《文心雕龙·辨骚》看中国文论思维形态[J]. 冯宪光. 社会科学家. 2005(06)
[6]隐喻与转喻——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艺术思维[J]. 陈迪泳.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7]《文心雕龙》体裁论:历时态的特质与分类空间[J]. 王毓红.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4)
[8]身体隐喻与中国文论的存在形态[J]. 范国英. 云南社会科学. 2004(06)
[9]关于孔子梦见周公的几个问题[J]. 刘文英. 孔子研究. 2004(04)
[10]论中西本体论的差异[J]. 邓晓芒. 世界哲学. 2004(01)
博士论文
[1]历时与共时:《文心雕龙》与《诗学》体裁理论比较研究[D]. 王毓红.苏州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论《文心雕龙》的理论生成与构建[D]. 肖娟.四川师范大学 2007
[2]先唐诗歌中的浮云意象[D]. 杨玉梅.南京师范大学 2004
[3]《文心雕龙》之深层思维研究[D]. 郑礼炬.南京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2912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ishull/2912324.html